是宋不是送 赤龙出鞘(1/6)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那方素白绢布,带着宋徽宗颤抖的瘦金体,带着“称臣”、“乞活”、“国祚已终”的字眼,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烫在灵魂深处。

    >

    >行辕内的炭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彻骨的寒意。

    >

    >王德匍匐在地,抖如筛糠,冷汗浸透了他的后背,仿佛那封来自北方的密信不是绢帛,而是引燃九幽业火的符咒。元首身上散发出的冰冷杀意,比紫金山巅的寒风更刺骨,几乎要将空气都冻结成冰。

    >

    >我捏着绢布的手指,骨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发出细微的咯咯声。

    >

    >眉宇间那两道深壑,是用最冷的铁、最深的恨铸就的沟渠。汴梁的血火、陈留的哭嚎、清波门下的尸山…一幕幕在眼前翻滚,最终定格在这方屈辱的绢帛上。那所谓的生身之父,为了苟延残喘,竟亲手在法理上掘断了华夏的脊梁!

    >

    >称臣?乞活?

    >

    >承认金酋正统?!

    >

    >胸腔里那团冰冷的火焰,被这至亲的背叛之油彻底点燃!轰然爆燃!不再是复仇的意志,而是吞噬一切的毁灭风暴!它烧掉了最后一丝名为“赵构”的软弱,也烧尽了赵明生对历史轨迹最后的天真幻想。

    >

    >路,只剩下一条。

    >

    >用血亲的背叛之血,将这“大宋第二帝国”的旗帜,染得更红!更烈!

    >

    >---

    >半个月。

    >

    >应天府像一架被强行上紧发条的战争机器,在一种表面平静、内里沸腾的诡异气氛中,高速运转了半个月。

    >

    >江南的钱粮、布帛、生铁,在韩世忠冰冷刀锋的“催促”和张宪军法司铁腕的监督下,源源不断地涌入应天。沿途,几颗敢于在军资上做手脚的豪强脑袋,被血淋淋地挂在了城门楼上,风干成狰狞的警示,让后续的输送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

    >新募的江南健儿,带着对“分田”的狂热憧憬和对金狗的刻骨仇恨,如同滚烫的铁水,被注入韩世忠那残酷到极点的练兵熔炉。校场上日夜回荡着震天的号子、金铁交鸣的撞击和皮鞭抽打在皮肉上的闷响。五万核心老兵的骨架外,迅速附着上五万新血。十万之众,衣甲虽依旧混杂,但那股沉默中酝酿的凶悍之气,已隐隐成形。

    >

    >城内,“共治堂”的架子在苏辙等人压抑着兴奋的奔走下,艰难地搭了起来。各州府推举的“贤良”(多为江南士绅或其代言人)、军队推举的功勋老兵代表(由韩世忠亲自把关)、以及少量因献上实用技艺(如改良箭簇、打造器械)而被破格吸纳的工匠,开始吵吵嚷嚷地汇聚。那座被临时征用、改建为“万民共治议事堂”的前朝王府大殿,每日都充斥着南腔北调的争论、利益的博弈和对新名词(如“审议权”、“弹劾权”)的茫然试探。表面上看,这个新生的“议会”机构,正笨拙而顽强地运转着,成为帝国中枢的一部分。

    >

    >朝堂?不,这里不再是紫宸殿。

    >

    >万民共治议事堂。

    >

    >巨大的穹顶之下,是如同罗马斗兽场般的环形阶梯布局。最中央,是一个下沉式的圆形议事池。池底中央,孤零零矗立着一座黑铁铸就、形制极其简洁的元首座席——它并非高高在上的龙椅,更像一个坚固的指挥台。

    >

    >围绕着议事池,一圈圈逐级升高的环形坐席如同涟漪般扩散开去,足以容纳五百余人!此刻,这些坐席上人头攒动,坐满了身着各式袍服的代表:江南士绅的锦缎华服、军中将领的残破皮甲或崭新将袍、地方贤良的布衣儒衫、工匠代表的粗布短打…泾渭分明,又混杂一处。

    >

    >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熏香、新漆的味道,更充斥着五百多张嘴同时开合的、巨大的嗡嗡声浪!如同置身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蜂巢!

    >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