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 演讲的语言要求(4/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进行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结束时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情的演讲,使在场的学员们为之动容而久久不能自控。他们想着“责任、荣誉、国家”这几个字的意义和分量。

    一个演讲家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是难以使听众信服的;如果感情不真切,也难以使听众倾心、与之共鸣。李燕杰说得好:“在演讲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信服。”

    ●对演讲内容事先保密

    1952年9月23日,尼克松在电视上回答媒体对他的诬告,说他把用于办公开支的政治基金用到个人福利上了。此时要求将尼克松从候选人名单上退下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新闻媒介追赶着尼克松的助手,要求回答尼克松“是继续当候选人,还是退出竞选”。尼克松让助手回答,他还没有做出决定,他将在讲话时做出决定。于是,人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观众是看电视政治讲演以来人数最多的。电报、信件、电话的反映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

    讲话前,全国大多数报纸,包括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刊登了要尼克松退出候选人名单的消息。讲话后,舆论界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出现了偏向尼克松的有利反应,不利的局面一下子就扭转了。

    如果讲话的内容提前暴露,观众的人数就会减少,影响不会那么大,尼克松也可能已经被从候选人名单上拉下来了。

    1969年,美国掀起了反越战的狂潮,成千上万的反越战争示威者涌进华盛顿。内阁、尼克松的助手以及国会议员的种种对立的意见潮水般涌向尼克松。

    尼克松面临两种选择:是撤军还是继续打下去?尼克松准备在这一年11月3日发表电视讲话。白宫新闻办公室挤满了坚持索要讲话稿的记者。但尼克松下令不但不提前发讲话稿,也不得透露任何有关讲话内容的情况。

    经过审慎的考虑后,尼克松站在了摄像机前。这次收看他讲话的观众超过了任何一次总统讲话的观众人数。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无数的人聆听着他的声音:“我选择了一项实现和平的计划。我相信它能够成功……”

    结果,尼克松获得了可喜的战绩——他的支持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成为盖洛普民意测验开始以来因总统发表一次讲话而支持率上升最多的一次。

    对演讲内容保密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但值得注意的是,保密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否则情形就会相反。

    ●停顿或沉默——默语的运用

    默语是说话中短暂的停顿或沉默,是无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达中需要停顿,在以书面语为形式的写作活动中,标点符号即是起停顿作用的。在演讲谈话中,停顿可以起舒缓语气、增加语言节奏感的作用。停顿有两类,一是自然停顿,即说话时因为换气的缘故而做的停顿;二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而刻意在本来可以不停顿的地方进行停顿,这属于语言艺术的范围,有时候甚至可以在讲话中做适当时间的沉默以发挥语言艺术的特殊魅力。

    我们在工作中,例如主持会议、作报告,进行演说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会场秩序混乱,听众交头接耳,开小会,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怎么办?你当然可以把音量放大,将嗓门再抬高八度,去引起听众的注意;有的人还会敲桌子、发脾气,通过高声训斥以平息听众的吵闹喧哗,但这样做未免消极,容易滋生听众的抵触情绪,即使会场暂时安静了,也会在心理上增加人们的反感。再说,声音小一点与大一点反差也不大,不太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较好的办法是暂时的停顿或沉默。

    据说日本大正时代著名的雄辩家永井柳太郎成功的秘诀就在这里。当他发现听众中有骚乱、不安或者混乱时,他不是扯开嗓门,而是降低声音,甚至完全沉默下来,只有嘴形仍在翕动,像是喃喃自语,神色也特别神秘庄重。听众听着听着,突然台上没了声音,便立刻引起警觉,以为一定有了什么特别的内容,刹那间,沉默创造了肃静。这种做法,实乃上策,正如19世纪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卡莱尔所说:“沉默与语言相互配合,能创造产生双重的意境。”

    在语言交流中,默语所表达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欣然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流露;既可以是爽快的默认,也可以是无言的拒绝。因此,默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喝彩,只有那震耳-->>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