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奉献,不能圣化,不能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保佑下自由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现在,爱德华·埃弗雷的两个小时的演讲早已被人遗忘,而林肯那铿锵有力的演讲,则难以为后人忘怀,成为世界上不朽的文献之一。
林肯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语言简洁、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讲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内涵。
林肯演讲的成功,给了我们这么几点启示:
一是要想达到语言简洁、明快,就要对演讲词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二是要熟练地运用演讲这门艺术的逻辑力量。
演讲不是表演,演讲的逻辑力量远远超过表演式演讲的艺术效果。在林肯的演讲词中,演讲的中心思想贯穿于始终,具有强有力的逻辑力量。
三是内容要集中,文辞朴实精练,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
正如葛底斯堡献辞仪式举行之后,演讲家爱德华·埃弗雷给林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刚刚接触到的主题,您几句话就表达到了……”
语言的简洁,具有无限的魅力。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把追求语言的简洁、明快、中肯、准确,作为有效演讲的重要手段之一。
●情感真挚
在演讲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演讲的形式、内容以及内在的哲理对演讲效果的作用,还要考虑到演讲的对象是人,所以演讲要以情动人。听众最忌讳演讲者在演讲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的大道理。听众喜欢的是演讲者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演讲者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它只能来自实际生活,来自切身的感受。作为演讲者,要想打动听众,他首先必须打动自己。只有通过感情才能发现对方、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产生心理“共振效应”。
1917年5月14日,一次演讲正在进行着。在演讲台上,一个有着矮壮身材的人正在慷慨陈词,他时而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时而有力地挥动双臂,时而俯身,时而后仰,那激昂的声调、适当的动作,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力。
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演说家列宁。列宁的演讲可谓独树一帜,不仅演讲的内容结构严谨,论证清晰、有力,善于抓住关键,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一针见血。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是他饱满的激情和内在的力量。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对敌人的蔑视,对人民的爱,是他的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讲中,他总是那么热情洋溢、精神振奋。同时,他也善于借助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自己的满腔激情灌输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列宁的激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成分。他的演讲也不以美丽的辞藻来哗众取宠,不以无病**来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坚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是非功过的正确认识来激励、鼓舞群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讲,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军事生涯之际,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中说:“我就要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我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谣中的两句……”他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