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聋的深沉的静寂。”这就是默语的最佳传播效能。
在一定的语境中,默语能迅速消除言语传递中的种种障碍。这就像乐队的指挥举起指挥棒,喧闹的会场立即安静,乐队和演奏员立即进入演奏状态一样,使整个现场都将在“沉默中得到控制”。
林肯在一次辩论会中,用默语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使他反败为胜。在他最后一轮演说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地站了几分钟,望着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然后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是我自己被选入美国参议院,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们提出的这个重大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儿,他又停下了,听众们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林肯这段话中,两次使用默语来紧扣听众的心弦,为他的演讲语言增添感人的气氛,从而增强了通篇演说的力量,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美国总统里根政治生涯的高峰之一是他在1980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这次演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结束之时,里根在快要念完准备好的讲稿时,突然停顿了一下。他环顾了一下台下的听众,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电视摄像机镜头,大声地说:“我想起了一件事,这本不是我演说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说到这里,他又停顿了一下,然后赞美地把美国说成是“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的避难所。接着他又说:“我承认,我有些不敢提出我的建议,但是我更不敢不提出这一建议。”他的建议就是请所有在场的人同他一起为他将要进行的“征战”默默地祈祷几分钟。于是全场没有一点声音,只有那深沉的寂静。这次演说一举巩固了里根竞选总统的共和党党内基础,为他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增加了砝码。
里根的第一次停顿,是转换话题,由书面演讲走向即兴发挥;第二次停顿,则是欲说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是体现自己的真诚和勇气,二是激发听众心理的求知之欲;第三次沉默,则是虔诚地引导听众一起去“征战”竞选。长达几分钟的沉默,在演说中一般是很少见到的。
默语使用的关键在于根据情景来确定其时间长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默语的时间掌握得不恰当,只要稍为放长了那么一丁点儿,听众就可能从这稍长的瞬间觉醒过来,在高潮突然到来以前做了心理准备,那么演说就会平淡无味,起不到默语那种独特的平地惊雷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不分场合和情境而故作高深地滥用默语,否则其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只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或是城府于胸难以捉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