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嘴就来: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兴发言技巧 辩论的语言艺术(7/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为是:“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的,狮子和老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马铁丁反问道:“狮子、老虎固然是独来独往的,刺猬、癞蛤蟆、蜘蛛又何尝不是独来独往的呢?”

    这里利用“独来独往”进行类比,构造了一个与对方观点同形异质的情景,使他自己的观点加在自己的身上,尖锐的类比使其哑口无言。

    第三种,外显式构造情景。

    即把争辩的内容外显为对比式的具体情景,让听者走进情景里自己体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一切都是向钱看,不给钱的事情没人做!”

    “那假如你正和女友散步,有个外地人鼻子流着血,问你医院往哪儿走,你会不会伸出手去:‘你究竟给多少钱?’”

    将“向钱看”外显为听者能够感觉到的形象,让他自然地参加情景思考,不但达到了引导的目的,而且还可以给人亲切、实在的感觉。

    以上三种情况是情景构造法的基本形式,使用情景构造法,不仅会使问题简单化,还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效果。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情景构造法针对那些明知错误仍偏要与人诡辩或强辩的人;构造的情景要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不一定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但必须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漫无边际的主观臆造,就会显得非常做作,而使情景构造法失去应有的作用。

    ●欲擒故纵,诱敌深入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擅长雄辩,他常常拿出问题向别人请教,当别人回答时,他就顺势就着答案给以反驳,把对方逼到一个自相矛盾的角落里去,无力回身再战,此刻,水到渠成,再把自己的道理说出来,不仅胜人口,而且服人心。

    有一天,苏格拉底走到市场上,突然,他一把拉着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问:“您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可以说成是不道德的吗?”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说。

    “与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苏格拉底接着发出反问。

    那人回答:“那是在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下问道,“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您告诉我吧?”

    那人被弄得无可奈何,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能做到道德。”这恰恰就是苏格拉底所要说的。苏格拉底在这里就采用了欲擒故纵的技巧,使路人说出了苏格拉底想说的道理。

    从理论上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通常辩论时最直接的方式并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辩论中往往要采用一些“迂回”的计策,“以利引诱敌人,使一向趋之,则我虽远隔千里,亦可擒杀敌将。”在言谈辩论中,如果目的难以直接实现、陷入僵局之时,就应该采用先退一步、改换战场、诱敌深入迂回击之的方法。这种方法意在诱敌以灭之,实战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早有准备、胸有成竹,应用起来从容不迫,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对方是在自以为得计的情况下冒险出击,心存胜算,往往毫无顾忌,所以一旦被迎头痛击,很可能会方寸大乱、一败涂地。

    ●聆听其言,揭示矛盾

    在辩论过程中,对方发言往往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此时,如能抓住矛盾予以揭露,往往能使对方哑口无言,而有口难辩。这种方法就是揭示矛盾法。请看一则案例。

    有一起凶杀案,犯罪嫌疑人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伪称丈夫中风,在送医院急诊中抢救无效死亡。由于群众怀疑其死因,公安机关进行了尸检,证明是氰化纳中毒死亡。

    警察问:“你丈夫为什么突然死亡?”

    答道:“是脑溢血死亡。”警察把其丈夫中毒死亡的法医鉴定结论告诉她,问她有什么看法。她装着很悲痛的样子,大声哭闹,-->>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