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也不过就是个毛毛雨而已。
不过,朱瞻基又开口补充道:“父亲,两位老大人,我准备先于应天府及京畿地带,推行水泥路建设,同时向江浙、中都、江西、湖广推行,将江南腹地,在最快的时间内沟通起来。
除此之外,从应天至北平的水泥路,也是重中之重。日月堂初步设计,应天至北平的这条路,宽达六丈、厚达一尺,两端并行,中间分段同时开工。
如此,不出五年,大明南北,将会彻底沟通,来往速度最少快上一倍有余!”
随着朱瞻基的一番话说完。
不光是太子朱高炽,就连宋礼和夏元吉,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这步子,似乎跨的有些大。
容易扯着命根子……
……
徭役。
是一个帝国,建立强大的根本之一。
用现代话术来解释,就是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但不限于力役、杂役、兵役等。
因为是强迫,也因为是无偿。
所以,在自古以来常被人排斥,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是残酷压榨平民百姓的一项存在。
韩非子·备内: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然而,古往之君主,无一例外,在一个朝代建立伊始,就要确定徭役的存在。
无他,生产力的不足,以及物质资源的匮乏。
朱瞻基不喜徭役,但不能否认徭役对如今至社会的建设和推动性。
事情,总是要分两面的。
不能用后世,生产力和物质极度巅峰的社会,来代入到现在,这是不负责任的。
若是现在大明的徭役废黜,怕是都不用等到过年,帝国就会分崩离析。
朝廷的制度,事关整个大明天下社稷,朱瞻基没打算急不可耐的,站在奉天殿的朝堂上,高呼着废黜帝国徭役的奏请。
那是愚蠢的行径。
但他也没打算,将大明基础建设的重担,强压在大明百姓的肩膀上。
那是残忍的行为。
君不见,鹰酱当年一条沟通东西的铁路,道路两侧埋葬了多少人的骸骨,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朱瞻基如今所站立的土地上的百姓后人。
用南疆的战俘,自然就没有心理压力了。
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责任,永远都是对内的。
开疆拓土便是少有的英武明君了。
用地方的人,来建设自家,对于统治者来说,没有多少压力。
原始的积累,想来都是血腥残忍的。
面对在场众人的迟疑,朱瞻基心中早有准备。
数万南疆战俘,显然是不可能,全部承担帝国境内基础道路建设任务的。
太子以及两位尚书大人,担心这些基础道路建设任务,会被附加在本就有着一份徭役的大明百姓身上。
他轻声开口,给出解释和解决办法:“按照日月堂及南疆前线鄂宏大、郑和等处推算,尽缅甸宣慰司平定之全过程,大明可获得超过十万名战俘,可供给大明新式水泥路建设。
南疆前线判断,朝廷若意欲在南疆,划设新的承宣布政使司,则地方必有叛乱升起,届时朝廷若想稳定局面,稳固南疆统治,则必须强力镇压。
此举,亦可从南疆等处,收获过十万俘虏。”
至少二十万只需管吃管住,免费的生产力,被送到了太子、宋礼、夏元吉三人面前。
朱高炽的眉头微微皱起,二十万俘虏被押送至大明,虽然可以解决基础道路建设任务。
但从大明的仁义道德来说,却总归是有损的……
不过,少顷之后,太子爷紧皱的眉头,还是缓缓消散下来。
在大明百姓和南疆俘虏之间,太子爷很容易就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工部尚书宋礼,则是开始在计算,开山、生产、建设,若按照朱瞻基的计划,究竟需要多少人,又该如何分配的问题。
夏元吉却是有些忧虑显露出来,他也不遮掩,当即开口询问道:“数十万俘虏入大明,不说会给大明腹地可能带来的破坏,便是在南疆,只怕也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弹和对抗吧……若是如此,南疆说不得,就会成为让大明深陷其中的泥潭,抽身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