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毁灭计划 第985章 新敌人出现(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王琰珂把甲星和地球所在附近星域的星空地图输入电脑,尝试着跟水晶头骨中储存的那张星空地图所匹配,将近4000亿个恒星系,一个个比对检索,电脑降温风扇轻轻地响着,过了一会儿,叮的一声提示音过后,检索数据跳了出来……

    王琰珂瞪大了眼睛看着画面上最后的比对结果,蓝色,代表的是地球,而绿色,代表的如今的甲星。

    她的手死死地抓着座椅的扶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为她首先注意到的根本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甲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而是另外一个令她头皮发炸的现象!

    银河系的本来面貌,与传统人类科学家所推测的完全不一样!

    王琰珂以往对于银河系的认知大都来自于少宇宙学家对于它的描述:

    银河系是一个棒旋星系,它的直径通常被认为是十万至十二万光年,但也可能是十五万或者十八万光年。估计银河拥有1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甚至可能高达1兆;

    而且,银河系可能有1000亿颗行星。

    太阳系大概位于银盘内,距离银河中心27000光年处的一条气体浓密,被称为猎户臂的螺旋臂内侧边缘。在内侧10000光年范围内的恒星形成突起的核球(也可能是一个棒形结构)和一条或多条短棒从核球延伸。非常靠近中心点的一个强烈辐射源,被命名为人马座a,可能是个大型黑洞。

    在此以前,人类对于银河系的观察都是盲人摸象式的,因为身在其中,而且观测手段有限,便一直只能猜测到其中某一部分的结构。

    所以,即使是如此严谨的科学问题,也不得不在概念中大量使用了“可能”、“大概”、“估计”、“通常认为”等等模棱两可的词汇。

    而传统概念认为,银河系可能是类似于佛教符号“卍”的一个拥有四根旋臂的天体。

    但如今这张呈现在王琰珂面前的银河系星图,却只有简单的两个旋臂,上下咬合而且一明一暗,中间部分饱满充盈,而尾部则稀松黯淡,它,就是一张巨大的太极图!

    是的,一个完全标准且致密的太极图,阴阳鱼!

    “苍天……五长老当年就已经把银河系星图的知识留给我们了,只是我们一直没有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啊!”王琰珂如醍醐灌顶般的醒悟过来,郝志说过,五长老在最后一次回到地球的时候,其中一名长老就是化身为老子李耳,而他所提出的二元论,就是二进制计算机的基础算法。

    哈哈,我们真的太傻了……哈哈……

    王琰珂拍着自己的脑门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世界的根本就是二元的话,银河系又怎么可能拥有四条旋臂呢?

    所以老子在他的年代就已经把世界本源的知识给描述出了一个框架,并留下了一张“太极图”,也就是银河系星图给我们,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人们不理解在一张白纸上点那么多的墨点是什么意思,并且在根本没有复印技术的时代,人们想要把圣者的这一知识传承下去,就只有模拟出个大概来。

    第二个抄本的道学家不可能笨拙地去模拟那张原始星图上每一个墨点的绝对位置,所以只能用中国人最擅长的方法简化星图,勾勒出了一个大体的形状,就是阴阳鱼。

    这也符合中国人历来求简,追求“神似”的理念,毕竟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中国人从来不像西方人那样刻意追求精致的表现,而是模拟出一个大体,忽略绝大部分的细节。

    这张“神似”星图的太极图,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虽然包含了宇宙学最重要的知识,却被当做了一个宗教符号保留了下来,其中表现信息的指向性流失之后,人类就只能猜测它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了,而黑白鱼所代表的二元世界可能指向任何一个方面。

    男女、昼夜、生死、黑白、阴晴圆缺旦夕祸福飞鸟游鱼晨钟暮鼓等等等等……甚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当代科学基础的二进制和正反物质理论,也统统都是二元论的分支之一!

    老子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而且,在易经中甚至还有一句简直已经点得不能再透的话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王琰珂慢慢地收住自己的笑,擦了擦掉出来的眼泪,原来,我们千辛万苦追寻的宇宙学知识,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银河,一个巨大的太极世界,这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王琰珂-->>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