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五章 烽烟临北境,侠影赴危城(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孟之继拿着密信去找史嵩之,没想到对方竟痛快地答应了:“如今蒙宋交恶,正是用人之际,你且去吧。只是鄂州防务也重,记得留下一半人手。”

    “多谢史知府。”孟之继心中冷笑,史嵩之哪里是顾念鄂州防务,分明是想分散他的兵力。但他此刻无心计较,只想尽快回到战场,便点了一千五百名精兵,与王大用一同奔赴京西,编入忠顺军序列。

    刚到忠顺军大营,孟之继就接到了坏消息: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正猛攻襄阳,而因治所搬迁导致守备减弱的襄阳城,已陷入重围。

    “史嵩之把治所搬走时,带走了一半的守军和大半粮草,”孟珙指着舆图上被红圈标注的襄阳,声音里满是痛心,“如今城内只有五千老弱残兵,守将几次求援,都被史嵩之压了下来。”

    孟之继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史嵩之的算计竟到了这般地步!他故意削弱襄阳防务,又扣压求援文书,难道是想借蒙古人的手,毁掉这座北大门?

    “义父,让我带兵马回援吧!”他急声道。

    孟珙摇头:“我们被蒙军主力牵制在京西,抽不开身。襄阳……怕是要靠他们自己了。”

    就在襄阳城危在旦夕之际,公元1235年的深秋,一支特殊的队伍出现在城下。为首的正是郭靖夫妇,他们身后跟着数百名江湖义士,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英气勃勃的少年,甚至还有带着兵刃的妇人。

    “蓉儿,你看这城墙,怕是撑不了多久了。”郭靖望着城头的断箭和血迹,眉头紧锁。

    黄蓉拿出随身携带的罗盘,又观察了片刻风向,沉声道:“蒙古人惯用云梯强攻,咱们得在城下埋些火药,等他们靠近就引爆。另外,我已让人联络城内守军,约定今夜三更,从西门里应外合。”

    她转身对身后的江湖义士道:“各位都是响当当的好汉,今日襄阳有难,就看咱们的了!郭靖在此谢过各位!”说罢,与郭靖一同拱手行礼。

    “郭大侠、黄夫人客气什么!”一个手持铁笔的书生朗声道,“蒙古鞑子犯我疆土,我辈义不容辞!”

    “对!跟他们拼了!”众人纷纷响应,一时间,城下的呐喊声盖过了蒙古人的攻城鼓点。

    城头上,守将正绝望之际,忽见城下燃起信号烟火,又见那黄衣女子指挥着众人布下奇阵,竟硬生生逼退了蒙古人的一次猛攻,不由得又惊又喜,连忙让人准备接应。

    夜色渐深,襄阳城下的厮杀声依旧激烈。郭靖挥舞着降龙十八掌,将爬上城头的蒙古兵一一打落;黄蓉则在城下调度有方,用陷阱和火药迟滞着敌军攻势。江湖义士们虽不如正规军阵列齐整,却个个悍不畏死,凭着一腔热血与蒙古人浴血奋战。

    远在京西的孟之继收到襄阳传来的消息时,正与王大用巡查阵地。听闻郭靖夫妇率领江湖义士驰援襄阳,他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动,却又生出更深的忧虑——江湖义士虽勇,终究是乌合之众,如何抵挡蒙古铁骑的持续猛攻?

    “之继,你说襄阳能守住吗?”王大用望着北方,声音里带着担忧。

    孟之继握紧了手中的枪,目光坚定:“会的。因为那里有郭大侠夫妇,有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还有……我们必须回去守护的家。”

    他知道,襄阳保卫战才刚刚开始。而他与郭靖黄蓉的缘分,也绝不会止步于洞庭湖畔的一面之缘。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终将并肩站在襄阳城头,共同面对那场席卷天下的风暴。

    公元1235年的暮春,汉江的水还带着寒意,蒙古大军的铁蹄不知多少次踏碎了荆襄平原的宁静。十万铁骑自北路呼啸而来,如黑云压城,直逼襄阳——这座扼守南北的咽喉重镇,此刻城墙上的守军不过两万,且多是临时征召的乡勇,盔甲不全,兵器陈旧,站在城头望着远处扬起的滚滚烟尘,脸上难掩惶恐。

    “报——蒙古先锋已至虎头关!”斥候的嘶吼声传来,郭靖黄蓉夫妇,此时正在襄阳城头瞭望。听闻蒙古南侵,这对久居桃花岛的侠侣立刻带着岛上弟子赶来,身后还跟着数十名闻讯而至的江湖义士——有丐帮的长老,有昆仑派的剑客,甚至还有几个曾受郭靖恩惠的绿林好汉,个个腰悬兵刃,眼神坚毅。

    几番交战下来,众人都是疲惫之色。

    “靖哥哥,蒙古人来势汹汹,单凭城中守军,怕是撑不住十日。”黄蓉站襄阳城头,秀眉紧蹙。她手中捏着一张简易地图,指尖划过襄阳周边的山川河流,“虎头关是第一道屏障,若失守,蒙古人便能长驱直入,直抵城下。”

    郭靖握着铁弓的手青筋暴起,沉声道:“我带些弟兄去守虎头关,能多拖一日是一日。”

    “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