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76章 都不是他能轻易拉拢的人。(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片刻后,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大步进殿。

    他是皇帝心腹,掌管部分禁军,也负责一些秘密调查。

    “柳奭的案子,你怎么看?”李世民直接问道。

    李君羡沉吟片刻。

    “陛下,臣不敢妄下断言。”

    “恩,朕要你暗中调查。”李世民压低声音。

    “不必声张,重点查一查柳奭近日与哪些人来往密切,有无与人结怨。还有,他弹劾东宫之事,背后是否有人指使。”

    “臣明白。”李君羡心领神会。

    皇帝这是要他绕开明面上的三法司,进行秘密调查。

    “去吧。”李世民挥挥手。

    李君羡退下后,李世民长叹一口气。

    身为帝王,他不能完全信任任何人,即便是那些司法重臣。

    他必须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与此同时,柳奭遇害的消息已如野火般传遍朝野。

    御史台内,气氛尤为凝重。

    同僚惨死,让所有御史都感到兔死狐悲。

    不少御史当即起草奏疏,要求严惩凶手,维护言官安全。

    一些与柳奭交好的官员也纷纷上书,言辞激烈,直指此事背后必有黑手。

    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私下议论着太子的嫌疑。

    东宫却出乎意料地平静。

    李承乾在接到皇帝“安心读书、听政”的口谕后,只在东宫内读书习字,接见官员也只谈经义政务,对柳奭案只字不提。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许多等着看热闹的人大失所望。

    三日后,按照原定日程,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等人再次来到东宫,商议西州开发黜陟使人选。

    显德殿内,气氛比往日更加肃穆。

    众臣行礼后,依次落座。

    每个人的神色都带着几分心照不宣的凝重。

    李承乾端坐上位,面色平静,甚至比往日更加沉稳。

    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素色常服,不着冠冕。

    “有劳诸卿再次前来。”太子开口,声音平稳。

    “西州之事,关乎边疆稳固,不可因他事延误。吏部可已初步筛选出人选?”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吏部侍郎杨师道。

    杨师道起身,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双手呈上。

    “回殿下,经吏部考功司初步筛选,并征询尚书省意见,现有四人较为符合殿下所提标准。这是他们的履历与考语,请殿下过目。”

    一名宦官接过名册,呈到李承乾案前。

    李承乾展开名册,仔细观看。

    这四个人,他都知道。

    第一个是邓州司马崔敦礼,山东清河崔氏旁支,素有干才,通晓典章制度。

    但此人背景复杂,与魏王府有过往来。

    第二个是夏州都督府长史窦静,算是外戚中人。

    他久在边地,熟悉戎务,但性情刚愎,与朝中多位大臣不睦。

    第三个是原州司马王裕,出身太原王氏,是王珪的远房侄子。

    此人精于筹算,曾主持过地方漕运,政绩斐然。

    但他与自己素无交集,且据说与长孙无忌走得颇近。

    第四个是秦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陇西李氏偏支,算是宗室远亲。

    他在地方任职多年,以清廉著称,但魄力稍显不足。

    李承乾心中暗叹。

    这四个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不是他能轻易拉拢的人。

    崔敦礼可能与魏王有旧。

    窦静是外戚,态度不明。

    王裕与长孙家关系密切。

    李素立虽是宗室,但向来明哲保身。

    吏部选出这四人,显然是经过多方权衡,既考虑了能力,也平衡了各方势力。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臣。

    “这四位人选,吏部考量周全。孤看过他们的履历,确都是干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然西州开发黜陟使一职,责任重大,非比寻常。孤有意对这四位人选进行当面考较,不知诸-->>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