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68章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太子强调“善于内政安民”、“理顺钱粮户籍”,这无形中又将人选的范围导向了那些更偏向文治、与财政民生相关的官员体系。

    而这类官员,往往与世家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也更容易被东宫所影响或拉拢。

    他虽然没有具体人选,但却在巧妙地引导着选人的标准,向着对他可能有利的方向倾斜。

    长孙无忌心中冷笑更甚。

    果然还是在耍弄心机!

    以退为进,暗度陈仓!

    褚遂良微微欠身。

    “殿下既已明示选才之方向,侧重于内政安民、精于筹算之干吏,且心中无私荐,此乃朝廷之福,亦是殿下持重之举。臣以为,可依此标准,着吏部会同尚书省相关曹司,先行筛选符合条件之候选官员,详列其履历、考功、政绩,形成名册与考语,上呈殿下预览。待殿下过目后,再连同殿下意见,一并奏报陛下圣裁。如此,既全殿下听政参详之责,亦合朝廷选官铨叙之制,更为稳妥。”

    他这番话,将太子方才那番看似无为的应对,迅速纳入了帝国官僚机器的规范流程之中。

    既承认了太子在此事上的倡议权和审核权,又牢牢守住了最终决定权归于皇帝的底线,同时将具体执行的担子压到了吏部身上。

    无论太子背后有何盘算,在这一套严密的程序面前,都需按部就班。

    李承乾端坐于上,面容平静。

    他目光扫过褚遂良,又缓缓移向殿内众臣,最后落回褚遂良身上,微微颔首。

    “褚卿所议甚善。便依此办理。吏部需尽快着手,务求公允详实,勿使贤才埋没,亦不容庸碌者滥竽充数。”

    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仿佛只是批准了一项再寻常不过的流程。

    长孙无忌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

    无人选?

    依制办理?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

    陛下纵然洞察,面对这合乎章程、看似公允的举荐,又能如何驳斥?

    这步步为营,将自身意图包裹于朝廷规制之内,已非昔日那个只会咆哮东宫的狂悖少年所能为!

    房玄龄眼神温润中带着审度。

    他捋了捋长须,心中念头飞转。

    太子今日之举,初看急切冒失,惹得陛下不悦。

    然则在这显德殿内,面对诸臣诘问,却能稳住阵脚,先是坦言“无人选”以避嫌,继而借褚遂良之言,顺势将选才纳入正轨。

    这番应对,虽略显青涩,却已初具沉稳之态,懂得借力打力,利用规则保全自身、推进意图。

    陛下要看的,不就是太子的进步与器量么?

    太子能忍住不安插私人、不急于揽权的冲动,转而寻求制度内的解决之道,这本身便是极大的进步。

    太子今日表现,虽藏心思,但手段尚算光明,陛下得知,纵然仍有猜疑,但那份因太子进步而产生的欣慰,应能压过不悦。

    有时候,想要得到东西并非过错,关键在于如何去要。

    太子此法,虽稚嫩,却走在了正路上。

    西洲黜陟使人选之事暂告段落,殿内气氛微妙地松弛了少许,但旋即又被更具体、更繁琐的事务所填充。

    “殿下,”民部尚书唐俭清了清嗓子,将议题引向实处。

    “西州徙民,首重钱粮。依初步所议,首批徙死囚及眷属、并招募良家子,合计约需安置五千户。沿途粮秣供给,至西州后初始口粮、种子、农具、耕牛购置,乃至营建临时居所之费,初步核算,需钱约十五万贯,粮二十万石。此尚不包括后续水利兴修之巨额投入。如今国库虽非空虚,然辽东、北疆皆需用度,各处赈济、河工亦不可免,此项开支,需从长计议,或需分批次拨付。”他摊开一份粗略的算稿,数字沉重。

    工部侍郎接口道:“唐尚书所言甚是。西州地理,臣等查阅旧档并询及曾往来西域之商贾,皆言其地干旱,水贵如油。若要徙民长久安居,水利兴修乃重中之重,绝非小打小闹可成。开凿深渠,引雪水灌溉,修建涝坝蓄水,所需民夫、工匠、物料,耗费恐更甚于徙民本身。且西域工匠于此道技艺生疏,多数匠人、物料需从中原调拨,路途遥远,损耗巨大,工期亦难保证。”

    兵部官员则道:“徙民安置,安全为要。西州现有驻军,维持日常治安尚可,若大规模徙入人口,难免良莠不齐,恐生变乱。增设折冲府,招募府兵,其装备、饷银、营房,又-->>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