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357 班师渡河(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桓熙班师,并非走的蒲坂,而是风陵渡。

    此时,由于已经入冬,气候寒冷,黄河自然是结冰了的。

    但桓熙的关注点不在于黄河结冰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黄河结冰的时间。

    “相比去年,又晚了几天。”

    桓熙站在黄河北岸,眺望着冰面,转头对权翼说道。

    权翼附和道:

    “如今的气候确实要比往年暖和了些。”

    气候的变化,对于王朝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五胡乱华,根源不在于八王之乱,而是魏晋时期的大降温,致使塞外生存条件恶劣,游牧民族只能选择南迁,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

    在中国五千年的古代史中,存在四大寒冷期,即西周寒冷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

    桓熙如今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南北朝寒冷期。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期,并不是长时间的低温气候,在这漫长的三四百年里,曾出现过两次气候回暖的时期。

    第一次是从东晋中期至北魏统一北方,第二次则是在北魏末年至隋朝初年。

    桓熙其实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他穿越来的时候,正值寒冷期的低温期,根据后世研究,这一段低温期大概是在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结束。

    渡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气温已经在逐步回升,步入了回暖期。

    当然,那场曾经带给桓熙困扰的五月大霜,只是个别地区的极端气候。

    气候回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这几年关西地区不曾出现歉收,也正是得益于此。

    根据各地郡县的汇报,今年关西仍有一个好收成。

    虽然说,桓熙推行均田制,只是收取田租,民众在交了田租之后,收获多少都是他们自己的。

    但是,好的收成也代表他们能有更多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消费。

    商业、手工业接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商品有一部分能够远销江南、西域,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消化能力。

    桓熙自然为今年的丰收而高兴。

    “梁公,时候不早了。”

    权翼打断了桓熙的思索,提醒道。

    桓熙回过神来,颔首道:

    “嗯,传令各部,依次渡河。”

    梁军渡河还是走的浮桥,这么多兵马,踏冰而行实在不够稳当。

    周楚早已在南岸等候,与桓熙沿途所见到的各地官员一般,周楚同样是在为桓熙歌功颂德。

    有人说,当你强大时,身边都是好人,听到的也都是好话。

    这一点,桓熙深有体会。

    周楚话才出口,桓熙便打断道:

    “元孙(周楚字),那些庆贺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一路走来,我这耳朵都快听出了茧子。”

    说着,桓熙无奈苦笑道:

    “一想到回了长安,满朝公卿又得说上一轮,我只觉得头晕目眩。”

    周楚连忙住嘴。

    他是梁公,他说什么都对。

    过了河,只需再走十几里地便是潼关。

    桓熙与邓羌、毛穆之在此分别。

    毛穆之自然是要率军南下,桓温只是派遣一万将士驰援桓熙,而不是将他们交给桓熙。

    至于邓羌,他是弘农太守,理应留守,此前奉命镇守弘农的周楚,则会跟随桓熙回去长安。

    虽然桓熙减少了在弘农郡的驻军数量,但毕竟还有一万精锐步兵,需要一员大将统率,随时可以支援洛阳。

    至于河东郡,尽管只有一河之隔,却不是这支驻军所有顾及的对象。

    一旦河东郡遭遇危险,桓熙自会领兵由蒲坂过河。

    毛穆之与桓熙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与这位梁公相处,使他感觉如沐春风。

    如果不是在正式场合,桓熙私底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架子,他也会与人说一些玩笑话。

    其实上位者,并不一定时刻注意自己的威严。

    譬如北周武帝宇文邕,他就曾在一次酒宴上,被大臣抓着胡须,称呼为‘可爱好老公。’

    毛穆之依依不舍,但是终有一别,他拱手道: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