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96 意图诱降(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当桓熙还在披星戴月,赶赴弘农的途中之迹,苻坚的十万步骑已经抵达了西套平原。

    他并未直奔银川城下,而是在城北三十里处安营。

    此战,苻坚深入敌境,为了保障后勤安全,他采用的是游牧民族的战争方式,即驱使牛羊随军作战。

    由于虞国通过代国,间接性的控制了漠南的大部分区域,自然是不缺少牲畜的。

    这也让苻坚不需要分兵去守卫粮道。

    苻坚在布置营防的同时,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银川,他对众人说道: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朕如今兴师动众,自是要吞并河套,方能罢休。

    “奈何战端一开,必将血流成河。

    “上天有好生之德,我欲遣使招降谢艾、邓遐二人,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闻言,无不面露难色。

    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何等困难。

    且不说邓遐跟随桓熙开创基业,前些年,桓熙甚至不让他离身,上哪都得由邓遐跟着,二人之间的关系,自不必多说。

    至于谢艾,桓熙那首《节妇吟》至今仍被世人所传唱。

    当年谢艾之所以归附桓熙,不仅在于桓熙锲而不舍的追求,还多亏了张祚的助攻。

    如果不是张祚与张重华的母亲、妻子有染,企图废黜张曜灵,自立为凉州之主,又逼迫谢艾,欲置他于死地。

    谢艾也不会响应桓熙,与他共同出兵,讨伐张祚。

    前凉如今整体并入梁国,谢艾也称不上是背叛,毕竟名义上的凉州刺史,仍然是年仅十四岁的张曜灵。

    可苻坚又能有什么条件,能让谢艾动心,况且银川城内,还有一个对桓熙忠贞不渝的邓遐在。

    苻坚见半晌无人附和,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这人爱才、惜才,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苻坚面对谢艾这种世所公认的名将,是真的很想将他收为己用。

    只不过将佐们的态度无疑是给苻坚泼了一盆冷水。

    薛赞知道苻坚性子宽和,不会因谏杀人,于是直言道:

    “天王思贤若渴,自是国家之幸,臣等迟疑,并非排抑。

    “邓遐,熙之腹心也;谢艾,亦有忠贞之名。

    “此二人,恐非高官厚禄所能动摇,还请陛下三思。”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

    然而苻坚固执己见,他展颜笑道:

    “众卿所担心的,朕又如何不知。

    “不过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就算使臣有辱使命,未曾说服谢、邓二人来降,只要能够趁机观察敌军虚实,探得些许消息,也是一桩功劳。”

    将佐们听他这般说,便也不再劝谏,只是谁都不敢主动揽过这趟差事。

    毕竟说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总有人不讲规矩,自古以来,被杀害的使者实在难以计数。

    保不准谢艾或者邓遐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把使者给祭旗了。

    苻坚见没有人主动请缨,也不好强迫他们作为使者,只得自己给谢艾、邓遐写了信,在信中不仅许下高官厚禄,甚至还给二人安排婚事。

    他们二人如果叛梁,留在长安的家人必定难以保全,苻坚愿意招二人为妹婿,可说是诚意满满。

    苻坚在军中招募一名勇士往银川送信,然而,当天夜里,那名勇士的头颅便被挂在了银川北面的城楼上。

    至于苻坚的书信,甚至没有被拆看,直接付之一炬。

    苻坚得知此事,当着众人的面,表现得颇为气愤,但是在将佐们离开,独自一人的时候,却不见了此前恼怒的模样,只是遗憾未能收得谢艾、邓遐。

    他这人就是这样,既想要一封书信就将人招揽过来,但如果对方真的来了,反而又会觉得对方不忠,对那人的观感也会随之下降。

    银川城内,谢艾正与邓遐说笑,二人谈论的便是苻坚招降他们这件事情。

    以虞国在位置上的窘境,以及桓家如今迅猛的势头,他们除非是患上了失心疯,否则怎么可能会为了苻坚给出的条件而动心。

    更别说谢艾、邓遐的家人还都留在了长安为质,别说是给苻坚作妹婿,哪怕是风韵犹存的苟太后亲自出马,也会不屑一顾。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桓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