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89 并未止步(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五万楚军压境,相较于司马昱的惶恐,王坦之倒是显得从容许多。

    他并非不畏死,而是清楚桓温不可能再这个时候发难。

    只不过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旦桓温真的入主建康,别的宗室或许还能苟且偷生,而会稽王司马昱执掌朝政近十年,党羽众多,必然得不到什么好的下场。

    事关性命安危,也难怪司马昱如此不安,非得让人前往一探究竟。

    王坦之乘舟西行,在江州寻阳郡遇到了送殡队伍。

    只见满营三军齐挂孝,入目尽是白茫茫的一片。

    王坦之只身入楚营,先为孔宪上了一炷香。

    转而来到帅帐,王坦之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落在了桓温身旁那名年轻人的身上。

    他虽然曾在桓温的幕府任职,可当时桓熙早已离开了荆州,等桓熙南下成婚的时候,王坦之又已经去了建康。

    这自然是他与桓熙的第一次相见。

    桓熙也在打量着王坦之,所谓‘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能够与郗超齐名,这样的人物,桓熙当然也想将他收入麾下,可以说是眼馋得很。

    只是卿本佳人,奈何从贼,当然了,在对方心中,自己一家才算是贼。

    桓熙很快收回了目光。

    不能为我所用,其实就该尽早除去,免得给自家添乱,桓熙也不是没有向桓温提过建议,譬如王坦之、王彪之这些人,需得想办法逼迫他们归隐。

    至于派遣刺客,却不在桓熙的考虑之中,毕竟你能派遣刺客,对方同样可以。

    不到鱼死网破的地步,最好还是不用这种手段为好。

    只不过逼迫这些辞官、归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当然,这都是桓温应该费心的事情。

    王坦之先后向桓温、桓熙行礼,父子二人都只是淡淡的点点头,哪怕对方作为使臣,是代表着朝廷前来,也懒得与他虚与委蛇。

    这么多年下来,桓温再怎么欣赏王坦之,也已经绝了拉拢他的心思。

    桓温径直问道:

    “文度此来,是为祭奠,还是要打探虚实?”

    都是聪明人,不需要拐弯抹角,王坦之坦诚道:

    “楚公督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江东谣言四起,以为楚公有不臣之心,我此番前来,其一是奉命前来祭奠太夫人,其二也是因为朝野不明楚公心意,特来相询。”

    桓温点点头,说道:

    “你回去告诉会稽王,桓某身为人子,只想让亡母这一路上走得安详,不愿再生是非,至于兴师动众,不过是为了防范小人而已,让他安心便是。”

    说罢,便命人送客,连口水都不给喝。

    当然,也就是遇了桓温这样的好脾气,如果换作是冉闵、苻洪这些人,王坦之休想活着走出大营。

    当王坦之回到建康,将桓温的原话带回,司马昱终于放下了心。

    毕竟宣城郡与建康相距不过三百里,又都在长江以南,如果桓温真的是打着送殡的幌子,率军直扑建康,没有长江的保护,江东军队如何能够抵挡那五万楚军精锐。

    正此时,御座上的褚蒜子却问道:

    “两家既是亲戚,朕与天子是否应该前往宣城郡慰问?”

    众人赶紧阻止,如果放在民间,大姑子的婆婆去世,前往拜奠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但真要是让褚蒜子带着小皇帝去了,难保桓温不会在将孔宪入葬之后,顺手把太后、天子给劫走。

    褚蒜子似乎也知道这事有点异想天开,见众人纷纷劝说,便也不再坚持。

    扬州,宣城郡,东门渡。

    当楚军抵达,并屯驻于此之后,整个南国的目光,便都汇聚在了这处渡口。

    桓温带着家中男丁在桓彝的坟前泣泪叩拜,当孔宪入土的那一刻,众人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就连宣城太守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他们感染,也在那里跟着掉泪。

    夜间,桓熙找到桓温,询问道:

    “父亲,如今祖母已经安葬,莫非便要就此班师?”

    桓温反问道:

    “你又有何想法?”

    桓熙答道:

    “如今距离建康不足三百里,孩儿以为,不如往建康一行,展示军威。”

    桓熙当然不敢提议要攻打建康,公然犯阙,形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