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04 沦为附庸(2/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对众人道:

    “此地不宜久留,诸位都去准备吧。”

    在将佐们尽数离开后,慕容恪走出帅帐,心事重重的眺望北方。

    此时此刻,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回师之后,需得出兵漠南,与苻健争夺代国。

    如今的局势很明显,虞国就是阻拦桓熙东出的关键一环,同时又能南下威胁洛阳地区。

    譬如春秋战国时期,假使晋国不曾分裂,秦国或许还是能够打出函谷关,但终究要比逐个击破赵、魏、韩三家更困难。

    在慕容恪看来,虞国可为友,不可为敌。

    一旦燕虞两国在漠南发生大战,可渭燕虞相争,桓氏得利。

    因此,慕容恪反倒期望苻健能够尽快降服代国,而不是羊肉没吃到,反惹一身骚,从此与代国交恶,必须在北部集结重兵防守,被拓跋鲜卑牵扯了兵力,无法全力应对桓熙的进攻。

    毕竟苻健如果能够速战速决,慕容儁见大局已定,也不可能再出兵代国。

    而虞国实力大增,向西抵御关中,向南威胁洛阳,足以使燕国放开手脚,攻掠中原。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九月十一日,清晨,鸿池陂南,楚军大营。

    桓温本以为又是寻常的一天,直到哨骑匆匆前来报信,位于鸿池陂北的燕军大营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一座空营。

    原来,燕军在昨日夜间就已经趁黑出营,经由富平津大桥,退回了河北。

    慕容恪留下贾坚镇守河中沙洲,扼守富平津大桥中段与北端。

    桓温在确认燕军确实是撤回了河北,而非疑兵之计后,欣喜若狂。

    在接受将佐们的祝贺之后,桓温派遣帐下督护高武领军,移师富平津,扼守富平津大桥南端。

    待高武离开后,桓温立即拔营,移师洛阳。

    此时周成、吕护都已经得知了燕军退兵的消息,不久,在桓温使者的劝说之下,洛阳、金墉二城易帜。

    周成、吕护二人向桓温交出部众,桓温在向朝廷上表报捷的同时,表奏周成为澧阳县公、吕护为宜春县公,在楚国为周成、吕护委以位高权轻的清闲职位。

    如果是在燕军退兵之前拉拢二人,只怕很难说服他们交出部众。

    (本章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