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闻言,老泪纵横,他活了大半辈子,哪见过这样的贵人。
他擦干眼泪,说道:
“还请大将军将老朽带去冶炼之处,老朽愿为大将军展示灌钢法。
“只是我如今年老体迈,希望大将军能为我找来一名铁匠,代为操作。”
桓熙点头道:
“此事易耳。”
他也担心这位老人家抡不动锤子,而机巧院里养了上千名匠人,其中就不乏技艺精湛的铁匠。
桓熙、王猛与祖孙二人一同出城,来到渭水之畔,正有一群匠人围着冶铁炉,打造他们新设计的盔甲。
王猛唤来一人,另起一炉火,綦毋伯达对铁匠道:
“还请分别准备生铁、柔铁。”
铁匠惊讶道:
“生铁不能锻压,准备此物作甚。”
他怀疑这老头是在招摇撞骗。
原来生铁是指由矿石直接冶炼得到的铁,由于含碳量和杂质都很高,因此性脆易碎。
而柔铁也就是熟铁,是将生铁经过蒸炒脱碳后的铁,其质柔软可锻,但也只是经过脱碳,内部含有大量杂质,需要反复锻打。
一旁的桓熙沉声道:
“照他说的做。”
铁匠不敢抗命,只得在綦毋伯达的指导下,将低碳且柔软的熟铁弯曲,把高碳却易碎的生铁嵌入其中,再用泥土封上,置于炉中熔炼。
綦毋伯达讲解道:
“封泥之用有三,一为使生铁缓慢熔化,铁料各部得以受热均匀。
“二为生铁熔化之后,不会流矢,能更好地与柔铁熔融混合。
“三为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
桓熙听得云里雾里,反而是那铁匠专注认真了许多,毕竟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铁料被从炉中取出,加以锻锤,而后再炼再锤,不一而足,可以两三次,也可以多次。
待綦毋伯达在三火之后,便喊停,他对桓熙道:
“大将军不如先看看三火之后的灌钢。”
众人闻言,静待灌钢冷却。
其实说到底,所谓灌钢法,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从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操作简单,效果却很显著。
只是桓熙作为文科生,并不理解其中原理。
许久,当灌钢冷却,铁匠试验其效果,桓熙等人屏息以待,唯有綦毋伯达信心满满。
这是他们家祖上下来的法子,自己都用它炼了一辈子的钢,打了一辈子的铁,今日所有步骤都没错,操作之人的技艺也不比年轻时候的自己差,怎么可能会出问题。
果然,铁匠惊呼道:
“大将军,此钢甚为坚硬,若能反复多次炼锤,其质只怕不下百炼钢。”
当然,所消耗的工时也要比百炼钢少得多。
桓熙闻言大喜,他抚掌笑道:
“好!有赏,重重有赏!来人,传我命令,綦毋伯达献灌钢法有功,特赐十万钱,入机巧院,与张高平同列。”
就连操作锻铁的匠人,也同样领了一笔不小的赏钱。
远处因为设计出来的新铠甲,成品效果远远不如预期,而在垂头丧气的匠人们闻言,再度爆发了斗志。
綦毋伯达向桓熙请求,希望能把进入机巧院任职的机会,留给自己孙儿长大以后。
桓熙却摇头道:
“我素来赏罚分明,这是伱的功劳,岂能让人顶替。
“既然我已赐下十万钱,你不如供他读书、习武,将来若是学有所成,我必会给他一份前程。”
綦毋伯达赶忙拉着孙儿叩拜谢恩。
桓熙让人给这对祖孙安排住处,又吩咐铁匠依照此法,多次锤炼,看看要想获得与百炼钢相同的品质,需要多少火,能够节省多少工时。
回去长安的马车上,桓熙朝着王猛笑道:
“先生又为我办成了一件大事,我又该如何赏赐先生。”
王猛并不居功,他道:
“下官不过是吩咐了一句而已,还是主公当初千金买马骨,才让匠人们争相献上传家之法。”
桓熙摇摇头,说道:
“有功岂能不赏,洛娘出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