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第186章 技术井喷(下)(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太原机械厂。

    办公室内,一位带着圆框眼镜,穿着老款八路军灰布棉军装的干部正在专心地绘图。

    这位可不就是张楚?

    是的,他从兵工厂调出来了,现在是太原第一机械厂厂长兼党组书记。

    再看他面前桌上略显杂乱的图纸,却发现都是柴油发动机的各种零部件。

    右手边,还有一张火车头的外观设计图,看图上标注的尺寸,限宽居然达到了5.8米。

    正是之前王嘉恩建议的,轨距2250毫米的火车头。

    张楚应该是在为这个巨大的火车头,设计专门的大马力柴油发动机。

    此时他正在画的,长长的,看着像是曲轴。

    不得不说他也是个天才,画图没怎么停顿,仿佛该有的尺寸早已在他脑子里勾画好了。

    “笃笃笃!”

    正画着呢,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张楚横过手里的半圆尺继续划线,头也不抬地招呼了一声。

    “请进!”

    门被推开,却见外面走进来一位目光略显清澈,大概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工程师。

    “张书记。”

    张楚抬头一看,终于停下了手中的铅笔,又微笑道:“怎么了,何明同志?”

    何明拿着手中的报告,略显紧张地走到了张楚办公桌前:“张书记,我觉得,如果采用2250轨距的车头,或许蒸汽动力在某些方面,比内燃机动力更有优势!”

    张楚闻言一愣,露出个问号脸:“怎么讲?”

    蒸汽机除了燃料适应性广、结构简单易维护、低速高扭矩外,对比内燃机没有别的优点了,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如果仅仅为了这些优点,而放弃内燃机那更加卓越的性能,显然是不明智的。

    只不过眼前的小年轻,是张楚十分看好的弟子,他倒也想听听对方的想法。

    就听何明说道:“那个,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设计,火车头内部空间达到五米以上,我觉得,可以上蒸汽轮机!

    之前英、美、德等国都试过蒸汽轮机方案,但是他们的轨距只有1435,车头限宽三米三。

    因为空间限制,无法完善蒸汽轮机的,诸如热循环之类的各项子系统,导致热效率不到百分之十六。

    但是我们的设计车头限宽五米八,能完善各项子系统的同时,锅炉也能装更大的,我算过了,理论上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八的热效率,这已经接近汽油发动机了!”

    张楚眉头一挑,放下手里的铅笔和尺子,伸手接过了何明的报告。

    看了两页后,他笑道:“想法不错,但是,铁路沿线是有很多站点的,需要频繁的启停。

    而蒸汽轮机的运作,需要长时间稳定的高速运转,频繁变速,会加速其内部构件,尤其是变速箱的损耗。”

    “是这样没错!”何明连连点头,却又说道,“但是火车不光是客运用途,还有货运用途啊,如果是运货的话,基本就是从出发站直达终点站,不存在频繁变速的情况。

    如果用蒸汽轮机的话,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大修时间间隔等指标,反而比柴油机要好得多!

    而且,蒸汽轮机单位公里运行成本,比柴油机要低很多!”

    张楚闻言眼睛一亮,但也没有马上同意这个方案。

    再次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报告,思索片刻后笑道:“回去把方案进一步整理一下,下次厂里开会的时候,向大家做个报告。”

    何明顿时喜笑颜开,双手接过自己的报告:“是!”

    。。。

    阳泉,第一拖拉机厂。

    厂区十分庞大,目测足有几百亩。

    最里头的厂房后面的大空场上,停着好几辆手扶式的农用拖拉机,后头挂着的部件也是各种各样,有带犁刀的,也有带车斗的。

    甚至还有几台收割机,只是形状大小不一。

    单缸柴油机的技术,之前张楚他们一帮机械系高材生拿到之后,没多久就吃透了。

    最后拖拉机厂成立,再选择车型的时候,觉得手扶拖拉机上手更简单,老百姓拿到手里之后很快就能投入使用。

    过去的半年,这边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造厂房,后面则是研发试制,所以还没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