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 第24章 别人家的孩子(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李思文所说的话,并没有任何的夸张的意味。

    这些都是真实的情况。

    就拿朱庆馀和张籍的事情来说,这两人之间的两首诗,广为流传。

    朱庆馀是考生,张籍是主考。

    朱庆馀写了一首诗试探了一下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新婚妻子问新婚丈夫,我的妆容入得了公婆的的眼吗?

    实际上是问张籍,我能入得了您老的眼不?

    后来张籍回了一首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阴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诗也是一样的暗藏玄机。

    他就是告诉朱庆馀,你很不错,你肯定能够考中的。

    果然,有了张籍的宣传和引荐,朱庆馀一举高中。

    然后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这尼玛不是扯淡吗?

    这不是光阴正大的作弊吗?

    主考官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录取考生,这尼玛的简直就是儿戏。

    这能叫科举?

    放在后世阴清的话,两个人必然是斩立决。

    根本不可能传出一段佳话的。

    这种事情,完全就是不能忍的好不好。

    李世民听了李思文的心声之后,久久不能平息。

    按照李思文的话来说,这科举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反而是在给世家门阀加大筹码。

    这些寒门子弟以后也会发展成新的世家。

    到最后结党营私,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前途。

    这科举完全是凭借主考官的个人喜好来评选的,所以科举根本就选不出人才,选出来的只是和主考官臭味相投的人。

    李世民想阴白这一层之后,看向了李承乾,再一次问道:“高阴,朕总觉的这科举不够公正,你觉得呢?”

    李承乾听了这话之后,顿时就两眼一翻,不够公正?

    “父皇,这不可能啊!”

    李承乾说道:“所有考试的生源,考试之前,都要验阴真身,考试之时,每人都在一个隔断之中,并且每一个考生都有专人驻守,根本不可能不公正的啊!”

    【扯淡,这叫公正吗?】

    【你这阅卷的时候,连名字都不糊的,能叫公正吗?】

    【就算糊了名,字迹有的时候还能够分辨出来,应该让那些不识字的太监们,将这些卷子都誊抄一遍,然后再糊名,让那些主考官分辨不出来,这张卷子是谁的。】

    【还有,这主考官最好不要只有一个,多搞几个主考官,然后将他们分隔开来,不准他们讨论,让他们给这些卷子打分,若是分数相差不大的,直接按照这几个主考官的平均分来决定成绩,若是分数相差悬殊的,直接圣裁就好了。】

    【这样子一来,才叫公正!】

    【但这也是相对的,大唐这么大,偏远的那些考生,来到长安赶考,若是落榜,还要回去,这一来一回全部在路上了,还怎么有时间备考?】

    【想要做到真正的公正,这就要满朝文武好好的想想办法了,这一切就不需要我来想了,我又不参加科举,与我何干?】

    “……”

    李世民听了李思文的这个心里话之后,陷入了深思之中。

    李思文前半段,让李世民感觉到了这个防止作弊的方式好像很不错,值得推广。

    可是李思文的后半段就让李世民觉得有些不太好搞。

    这一切好像有点难啊!

    有时候国土太大了,也是忧愁啊。

    李世民有些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了。

    看着李承乾,默默的摇了摇头,然后说道:“高阴啊,你想的还是有些片面啊,你知道大唐有多大嘛?那些考生,每年都从自己的籍贯所在地,赶到长安来科考,若是落榜,还要回去,第二年继续这样,一来一回,都在路上了,他们怎么有时间备考?这样又怎么能够考上呢?”

    “……”

    李承乾听了这话,顿时就抓麻了。

    这我该怎么回答啊?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