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我看你的专栏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该凑够一本单行本的量了,有没有想过结集出版?」
他今天打电话除了催问新书的事,专栏的结集出版也是重点。
《纽约客》跟兰登书屋现在是一个老板,《舌尖上的中国》发表后为《纽约客》带来的改变,芦安·瓦尔特事看在了眼里的。
这样的内容一旦结集出版,几乎预定了畅销榜。
长篇还没着落,芦安·瓦尔特不介意先给增加点业绩。
他也知道,这种光受读者欢迎的好评在出版界有多抢手,先下手为强肯定没毛病。
「这————」·
林朝阳有些犹豫起来。
当初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家里,几人合力劝说他写专栏的事,朱迪斯·
琼斯还说了要为他出版。
虽然双方没有签什么协议,朱迪斯·琼斯现在也没找上来,但林朝阳还是不想食言。
「这个——.·我恐怕不能答应你。」”
林朝阳的拒绝让芦安·瓦尔特措手不及,他满心惊讶的问:「已经有出版社联系你了?」
林朝阳含糊的答道:「差不多吧。」
「真的不能给我们吗?你有什么条件,我们可以协商。」
「不是条件的原因。」
见林朝阳态度如此坚决,芦安·瓦尔特被巨大的失落所笼罩,心中充满了失望。
然后他又警觉了起来,「林,你的————”
「放心,还是给你们的。」
知道他在担心什么,林朝阳向芦安·瓦尔特保证道。
可有了专栏被截胡的事,芦安·瓦尔特的心里始终不安定,他抱怨道:「林,你真不考虑跟我们签个独家吗?」
林朝阳笑着说道:「签了独家,你们是高枕无忧了,我的头上却多了道锁,你觉得我会这么做吗?」
林朝阳的作品几年来都是由兰登书屋引进出版,但他跟兰登书屋并没有签独家。
以林朝阳今时今日在美国的名气,有的是出版社想跟他合作,他可不会签什么独家协议,给自己找麻烦。
兰登书屋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也拿林朝阳没办法,只能尽可能的做好服务,打打感情牌。
在芦安·瓦尔特的失落中,林朝阳挂断了电话。
放下电话后,他来到客厅,这会儿已是傍晚,陶玉书还没回家,陶玉墨正坐在沙发上看着报纸乐不可支。
「什么新闻看的这么高兴?」林朝阳问。
陶玉墨抬起头,眼神中藏着几份挪之色,问:「姐夫,被一群女高中生包围是什么感受?」
「什么意思?」
陶玉墨将手中的报纸展示出来,调侃道:「这上面说,你去湾岛中山女高访问,是「进了女儿国’。」
林朝阳听到这样的形容也不禁笑了出来,这帮小报记者的嘴是真损!
他去湾岛访问在岛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连香江的一些小报也跟着凑热闹,转载他在湾岛各种各样的新闻博眼球,正经吸引了不少香江市民的关注。
连《香江商报》这样的大报都跟着凑热闹,称他的访问在湾岛内挂起了「许灵均旋风」。
尤其是他离岛时发表的那篇署名文章,最近这些日子,两岸三地的媒体本来就因为华东水灾格外敏感。
《两岸三地,皆兄弟也》发表后,立刻引来了许多香江和内地的媒体的转载,到现在这篇文章的影响已经走出了湾岛,成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如此高的新闻热度和民众关注度,林朝阳此行的目的也算是超额完成了。
他和陶玉墨正说着话,陶玉书回到了家里,将脱下来的外衣交给菲佣,
她的神色间略显疲态,不过心情看起来却十分不错。
「看起来谈的很顺利?」林朝阳问。
陶玉书嘴角露出一抹动人的微笑,「很顺利。」
她今天办了一件大事,就是去跟新艺城的几个老板商谈购买新艺城片库的事宜。
自身持续内耗了几年,外部又有林氏和嘉禾这两个强大的对手夹击,让新艺城在今年彻底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