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第261章 下一个时代的人才(3/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    张玉早年曾出仕元朝,官至枢密院知院,元亡后随元顺帝逃亡漠北。他在洪武十八年归附明朝,随后参加了捕鱼儿海之战,因功被授为济南卫副千户,后升任安庆卫指挥佥事,洪武二十三年,张玉随蓝玉出征西域,现在还在西北边境呢。

    而如果历史线没有变动,则是会跟着蓝玉一起驱逐犯境的蒙古部落,一直追击到鸦寒山,后被调往燕山左护卫,仍任指挥佥事,隶属燕王朱棣麾下。

    换句话说,虽然现在的张玉跟朱棣有交集,但也只是此前战役作为斥候部队长官的短暂交集,还并没有成为朱棣心腹。

    再加上张玉的儿子张辅同样是名将之姿,可以说是买一送一了,这个人,朱雄英完全可以向蓝玉讨要过来,以后用作吴王三护卫中的将领。

    而同样被朱雄英瞄上的,还有盛庸。

    盛庸虽然和平安齐名,但好歹平安还是朱元璋的义子,靖难之前就算是小有名声了,也有大量的实战经验。

    可盛庸这人,就是突然冒出来的,之前就是个指挥使。

    显然,属于那种有天赋,但是没有得到足够机会的人才,这种人才只要稍加赏识,一般都会死心塌地地跟着干。

    文官,再要来夏原吉和胡俨,武将,则是讨来盛庸和张玉。

    如此一来,就算是文武双全了。

    很快,随着朱雄英心中计划的逐步推进,各种资源和人才开始汇聚到京城,朱雄英不仅通过内廷控制的泉库司,从各地招募了熟练的工匠和技师,还特意从江南地区引进了优质的棉花作为原料。

    至于在京城附近种棉花,朱雄英倒是没有想过没必要非得把原料产地和生产地搞在一起,如果以后有条件,确实可以在苏州府和松江府进行建厂,那边的纺织女工现在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当做家庭副业进行生产的,数量相当庞大。

    而与此同时,针工局的宫女们也开始投入到纺织品的设计工作中,她们以经典纹样为灵感,结合民间流行的元素,创作出了不少新颖别致的纺织品样式,这些设计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吉祥,反正朱雄英觉得挺不错的,马皇后和朱元璋也很看好。

    在朱雄英的精心策划下,纺织厂的建设进展相当顺利。

    很快,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随着棉纺织品样品的陆续下线,就可以着手推广这些产品了,完全可以利用皇室的影响力,将纺织品销往大明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而纺织厂的建成不仅能推动工业的发展,还能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女工们在纺织厂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她们的收入得到了提高,而纺织品的普及也能使得百姓的穿衣质量提高,毕竟是“衣食住行”里的第一个嘛。

    但是,朱雄英还是遇到了问题。

    那就是大纺车。

    大明不是没有大纺车,实际上,水转大纺车的性能相当强大,这种大纺车发明于南宋后期,元代盛行于中原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可以说,水转大纺车是华夏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华夏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但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洪武开国以后,朱元璋下令销毁水转大纺车才过去二十多年,再怎么销毁也是能找到的,毕竟大明这么大呢。

    问题就在于,水转大纺车是用来纺麻的,不是用来纺棉的,棉花纤维短,拉力小,水转大纺车根本就不适用于纺棉纱。

    没办法,朱雄英只能亲自去纺织厂一趟,看看到底该如何改进大纺车。

    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京城郊外秦淮河上游新建的纺织厂上,厂区的建筑显得崭新而整洁。

    朱雄英带着解缙和夏原吉,以及内廷兵仗局、工部兵器局的一群工匠,走进了这座新建的工厂。

    工厂,显得有些过分的空旷。

    这也没办法,纺织机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压根还没到工厂招人的阶段,现在招的,都是技术人员。

    看着眼前的大家伙。

    “这就是我们现在能使用最大的纺车吗?”朱雄英皱着眉头问道。

    水转大纺车专供长纤维加拈,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全长约9米,高2.7米左右,它与人力纺车不同,装有锭子32枚,结构比较复杂和庞大,有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四个部分.据《农书》记载“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即在临流处安置水激转轮,用水激转轮连轴带动纺车转动进行纺绩,每天可纺麻纱上百斤,功效是脚踏三锭纺车的三十多倍。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