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第261章 下一个时代的人才(4/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因为必须要以水作为动力,而京城周围的主要河流,除了长江,就是秦淮河,所以厂子就必须建到秦淮河旁边了长江的水流速过快,很容易就会把转杆给弄坏了。

    但不管怎么说,当看到实物的时候,朱雄英还是觉得,这玩意有些太大了。

    长将近10米就不说了,高2.7米是什么概念?这就是二层楼的高度了,人站在下面都得仰头脖颈往上看。

    “是的,殿下。”一位技术人员回答道,“这些纺车已经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了,但纺棉花确实不行。”

    朱雄英点了点头,要提高纺织厂的效率,改进纺车是关键,水转大纺车本来就是用来纺麻的,用来纺棉确实专业不对口。

    但是,水力作为动力,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是没错的。

    既然要工业化生产,哪怕不用蒸汽机作动力,也绝对不能再靠人力作为动力了,必须是水力,这个大方向不能动摇。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把水转大纺车进行改造,从用于纺麻,变成纺棉。

    他走到一台水转大纺车前,仔细观察着,纺车虽然简单,但每个部件都承载着重要的功能。

    “你们先用这个纺麻,再搬现在民间用来纺棉的机器来。”

    朱雄英已经了解过,棉纺织业,分为两个最重要的作业模块,第一个,是纺纱作业,纺纱作业主要分为轧棉、弹棉、卷筳、制纱四个关键步骤,实现的是从棉花到纱线的制造过程;第二个,是织造作业,主要分为整经、浆纱、织造三个关键步骤,实现的是从纱线到胚布的制造过程。

    而在现在的江南地区,从元朝时期的黄道婆开始,轧棉和制纱两个步骤就已经全部实现了机器生产,广泛应用曲柄传动的竹木制轧车和脚踏纺车已经普及,而朱雄英想要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也是制纱这个步骤的机器改进,毕竟如果只是堆数量,让一堆纺织女工在工厂里踩脚踏纺车,实在是太特么的落后了.

    江南地区,三锭、五锭这两种规格的脚踏纺车是主流。

    很快,技术人员就把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拿了出来,并且给朱雄英展示纺棉过程。

    看完现在水转大纺车的纺麻过程,以及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的纺棉过程后,朱雄英并没有马上说什么,而是说道。

    “再去看看织机。”

    “纺织”二字,既然有了纺,自然也有织,

    织造步骤的核心机器就是织机,而踏板织机在宋元时期即已经基本定型,有双蹑单综机、单蹑单综机、双蹑双综机等几种形制,踏板织机最重要的技术贡献在于对张力补偿原理的应用,织工以坐式用腰部和腿部力量控制织机,大大降低了织造过程对于体力和力量的要求,因而踏板织机在江南地区高度普及,妇女,甚至是未成年的小女孩,都能够在家里轻松使用织机。

    而织棉的过程,这个就暂时还无法用水力机器来替代的,这活跟处理纤维还不一样。

    而且,出现于唐代的大花楼织机就能够贮存提花信息,是华夏古代纺织业的至高成就,也是西方提花工艺的分水岭贾卡提花机的蓝本,而在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同样普遍使用脚踏织机,但其技术路径源自对埃及织机的本土化改造,到了后期才有更先进的,英国人的玩意其实相当落后,其绷直经线的张力依靠悬垂重物提供,经线松紧难以调节,主要适用于织造简单的平纹织物,落后于华夏的大花楼织机。

    因为工厂的目的,就是把从棉花到棉纺织品,一条龙给做出来,属于是全产业链,所以厂房很多,也都是用于不同目的的。

    朱雄英并没有马上给出他关于水转大纺车的解决方案,而是带着一行人,开始参观起了工厂。

    “这个是?”

    看着另外一头,三个人像是拉磨似的架势,解缙不禁问道。

    不怪他没见识,倒也不是不识民间疾苦,而是江西确实没有什么棉纺织业.

    工厂的人连忙回答道:“这是整经,就是让棉纱平顺。”

    拉磨似的东西,是轴架式整经,此种经架由三人操作,除动力来源改为了滚轴的的卷绕力外,还在纱线滚动的途中专门设置了使用木梳的理经人。

    相对于比较古老的跟梳头发一样的齿耙式工艺,轴架式实现了对理经效果的实时观察和修正以及牵拉力的均匀化,不但提升了产量还特别适用于棉纤维,有效减少了棉结呃,也就是棉花打结的情况,跟人的头发打结纠在一起时一个道理。

    而下一个厂房,就是负责浆纱的。

    顾名思义,-->>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