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从一等功臣到省委书记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基层的猫腻(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打个比方来说,查酒驾后给五分钟时间打电话,就是一个隐蔽机制。

    这个做法,很难说是腐败,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人性化操作”。

    再比如,拆迁队搞强拆时,公安局延时出警,这也是一个极其隐蔽的机制,

    它可能不符合公安出警规范要求五分钟到达现场的要求,但这毕竟只是一个内部规范,没有太多的约束力。

    但这个做法,对房地产商很关键,会让他们达到很多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而且。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滋生腐败的问题。

    简单来说,大部分的腐败问题,其实无非就是一个掌握实权的领导,在一个地方经营时间太久了,从而形成自己的关系网。

    这个关系网,既包括地方治理体系形成的官官相护,也包括地方相对封闭和发达的熟人社会网络。

    要知道,国内很多地方的干部制度是下管两级,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基层官员其实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地方,流动性小,必定形成熟人关系。

    并且,官场的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分口管理的特征,一个主要领导分管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往往业务相近,也是相互配合的关系。

    于是乎,分管领导也是实权领导。

    他可以增强部门协同,提高行政效率,但这也意味着,只要他有意运作,就可以在自己的分管领域建立一个小圈子。

    问题是,基层治理其实是存在大量灰色地带的,靠制度解决不了,得依靠官员的主观能动性。

    如此一来,基层官场和地方市场之间,就存在一个广阔的议价空间。

    当一个没有私心的官员去议价时,可能是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官员。

    但当一个有私心的官员去议价,哪怕是有公共利益的保护,也很容易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保护伞。

    所以,这种情况就会造成保护伞的级别跟黑恶势力的程度成正比。

    通常情况下,黑恶势力垄断的领域越多,组织能力越强,保护伞级别就越高。

    一旦一个地方的政治社会生态灰化,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某种意义上,这种地方其实已经很难自我清理。

    因此,多数涉及面广的保护伞,都是在省里的督查组甚至是燕京那边中纪委的督查之下遭受打击的。

    沈青云对此是很清楚的。

    所以,一直以来对待锦城市的问题,他都十分的谨慎。

    因为他初入官场的时候,就曾经亲眼所见,父亲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盘踞齐城多年的郭家给彻底铲除的。

    但从那件事上面,沈青云也领悟到一个道理。

    那就是哪怕自己的老爹身为副部级干部,铲除郭家的时候,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才取得成功的。

    说到底。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一定要做的漂亮,不能落人口实。

    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想要解决这种级别的对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大家都在官场当中混,你有靠山,人家也有靠山。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你的证据不够充分,对方完全可以反咬一口,让你狼狈不堪。

    沈青云是绝对不会允许那种情况出现的。

    所以。

    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一直让手下人暗中手机云少杰的犯罪证据,但只要没有实打实抓住云少杰的把柄,沈青云就不会对他动手。

    因为沈青云很清楚,自己如果对云少杰下手,就意味着彻底跟冯志明这个市委书记撕破脸,正式走到对立面。

    这种事情,在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还是不要轻易做决定比较好。

    ………………

    孟大鹏的行动速度很快,回去之后就给检察院那边打了招呼。

    市检察院开始还不太在意这件事,毕竟这件事其实不算什么大事,这个年代对于酒驾的重视程度不高,不夸张的说,孟大鹏的面子,人家是可以不给的。

    但听说这件事是沈青云亲自点名之后,市检察院这边果断重视起来。

    没办法。

    这位沈书记跟别的政法委书记不一样。

    孟大鹏这个常务副书记的权力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甚至在官场当中都不是什么秘密。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