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宋朝本身问题太多了。
土地兼并,简直是发展到了变态的程度。
而且宋朝先天畸形,立国之时就没拿到完整的疆域。
终宋一朝,都没摸到长城的边儿。
冗兵,冗官,冗税……种种事情叠加到一起。
简直就像是一个本来就畸形,后面又需要背着种种沉重包袱前行的人。
可在,这等情况之下,北宋有一百多年,南宋也坚持了一百多年。
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宋朝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商业不知道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若是没有那等繁盛的商业做支撑。
宋朝只怕早就完了。
不说别的,单说市舶司的收入,就达到了南宋时国库收入的两成,甚至于还要多上一些……”
听到梅殷这么说,朱标再仔细想想,倒也觉得自己二妹夫说的,确实挺有道理。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就宋朝闹出来的那些事儿,很难说,没有繁荣的商业,两宋加起来,还能不能超过三百年。
只怕是很难的。
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之前,朱标对于钱财,其实并不太敏感。
尤其是受到儒家的不少事情的影响,甚至于觉得,多谈钱是不太好的。
庸俗。
但是随着他接触的政务越来越多,很多想法,也都已发生了改变。
知道钱到底有多重要。
不论是对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于众多的百姓而言,钱那都至关重要。
朝廷手里面有钱,才能够做出许多的事情。
老百姓手里有钱,才能够把生活过好。
才能够有更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他深知国家也好,百姓也好,手里面有钱,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对于二妹夫说的这些,是很认同的。
再想想梅殷给他所说的,藩王外封的事,以及今后发展商业的事儿。
还有开海禁,重设市舶司的事儿……
这些诸多的话,融合到一起之后,竟一下子就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
一条真的好好施行下去,能够让大明变得不一样的路。
这让太子朱标一时之间,都忍不住在想,这事儿,自己家二妹夫是不是在很早之前,就有所考虑?
因为二妹夫所说的这些,前后之间跨度很大。
却偏偏又能够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不错的体系。
朱标心里面产生了一些怀疑。
这些……真的都是刘伯温所言吗?
真的是二妹夫听了刘伯温的话后,才得到启发,所想出来的?
朱标觉得,或许……并非全都如此。
青田先生确实厉害,这点没得说。
但自己家二妹夫,本身也确实是非常有才华。
自己这个二妹夫是真不简单,非寻常人所能比。
“二妹夫,那……这么做之后,会不会……令的很多的人,在今后都会抛弃土地。
都跑着去经商?
若大家都去经商了,那土地谁来种。
人口流动也必然很大,难以管理。
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如此过了片刻之后,朱标又望着梅殷,说出来了他心中的疑问。
这事儿,是他必须考虑的。
趋利避害,追逐更高的利益,那是人的本能。
在重农抑商的前提之下,尚且会有很多的人,去做生意发家致富。
那今后,朝廷若是不这么做,甚至于还鼓励商业发展。
那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经商当中的好处。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于会放弃耕耘土地,参与到经商之中。
如此一来,会不会形成土地抛荒的问题?
真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又该怎么办?
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来,对于大明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自古民以食为天。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