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四年 第四十五章 意如何(上)(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无一附和,反倒是有几个官员对于是否出兵表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大王,晋王当年能够两蹶名王,想来也是英雄了得,就以着孙逆可望在岔路口一战中的那份拙劣表现,估计不被晋王那边生擒活拿了就是好的。反倒是咱们江浙王师,累年血战,军士疲敝,再加上刚刚搬到南京,军需吃紧,地方上也不是很稳定,还是静观其变为妙。”

    官员一语说罢,当即便是附和连连。张煌言不可置信的看向那个官员,其人也是也文官,考过科举,有着秀才的功名,如今天子有难,竟然能说出这等话来,实在难以置信。

    更可怕的是,他提议出兵营救,与会的官员们无人迎合,而不出兵的提议一出,竟是大半的与会官员都表示了赞同。江浙王师的高层如此,着实让他心中生出了一阵阵的寒意,冰冷刺骨。

    “越王殿下也是这个意思吗?!”

    附和之声愈众,张煌言扫视一周竟也没能让压下分毫。心中的寒意更甚,张煌言横眉怒目,大声的向陈文发出了质问。

    眼前的这一幕,颇有些出乎了陈文的意料。越王府的官员们在私底下的一些讨论,陈文从监察司的报告中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如此明目张胆的反对勤王,却还是让他颇有些意外。

    然而,意外归意外,却也并非无法想象。恰如张煌言的愤怒没有什么好意外的,与会的官员们亦是如此。

    说到底,江浙明军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他们的仕途、富贵全是陈文给的。假设出兵勤王,面对孙可望的十几万大军,总是免不了要有所损伤。一旦被永历朝廷得了渔翁之利,结果不言而喻,甚至是孙可望、李定国两败俱伤,皇帝要不要回銮南京?回来的话,权利相争,别的不提,一个科举,叫他们这些文官训练班和直接被陈文任命的官员又当何以自处。

    同样的道理,天子回銮对陈文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他现在还没来得及着实去对付江南士绅,一旦皇权和士绅联手,清丈田亩如何执行,海上走私如何打击,北伐又怎么敢放心大胆的出兵。

    “张尚书莫要急躁,在座的各位刚刚提及的也都是我江浙王师如今所正在面对的现实问题。当然,勤王还是要去的。但是此事事关重大,总是要考虑方式方法,断不可一味蛮干。须知道,如今这大好形势可是无数将士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的,他们可不是什么数字,都是活生生的人,我等还是要珍惜才是。”

    陈文一句话说过,在场的官员们纷纷附和了起来,独独是张煌言依旧瞪着陈文,口中崩出的话语可谓是充满了金石之声。

    “那么按照越王殿下的方式方法,王师是立刻出兵勤王,还是等朝廷与孙逆分出个结果后再去收拾残局!”

    张煌言如此逼问,与会的官员纷纷呵斥其人无礼,反倒是陈文这个亲王却并没有太过在意。原因很简单,张煌言如果没有如此,那反倒是需要大加警惕了,因为当年的曹从龙在陈文出兵衢州之前就是那样迷惑于他的。

    “张尚书莫要动怒,出兵是要立刻出兵的,否则本王干嘛把大伙从被窝里抓过来开会?但是问题想要解决,说到底还是要落到实际上去,不是干靠想象就能解决的,当年东林群贤们还主张免除工商业税赋,以此来取悦上天,结果天灾依旧,而被他们强迫分担了税赋压力的西北百姓却被逼得造反了,否则鞑子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入关了。”

    陈文第一次在会议上公开炮轰东林党在崇祯朝时的所作所为,着实将张煌言吓了一跳。但是张煌言却从来不是那种能够说出什么“不作安安饿殍”那等话语的人,而且他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东林党,只是与东林党出身的一些反清人士关系比较好罢了。更何况此间他是急需陈文下令出兵勤王,对于这些就更是提不起什么反驳的兴趣了。

    “那越王殿下是准备如何出兵?”

    “这正是今天连夜召开会议所要进行研究的。”

    说到这里,陈文面上一凛,当即便起身说道:“据本王所知,当年西营归附皇明,乃是孙、李、刘、艾四人之合议。然则作为主事之人,孙逆无寸功于国,却软禁天子数载之久,大肆屠戮忠臣义士,为人神共愤。晋王起兵勤王,乃是顺天应人之举,然则孙逆不肯罢休,意在起兵内犯,我江浙王师自不可坐视不理。”

    “奈何,我部连年征战,军士疲敝;越王府搬迁南京,江南尚未稳定;卫所转型正在进行之中,变数尤在。除此之外,更有多番困难,但勤王之事不可耽搁,诸君还当勉力为之,以免那等不忍言之事发生在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

    “下官等谨遵大王号令。”

    陈文扫视一番,与会官员多是有些忐忑,眼见于此,他便出言说道:“本王此前有过计议,经参谋司分析亦是可行。然而孙逆出兵早于预期,如今也只能加快进度,尽早解决西南的乱象,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