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世界 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

    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

    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

    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

    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

    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

    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1.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2.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3.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4.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5.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6.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

    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真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他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

    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