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李龙想起来四小队的小孩子们。
李强他们也是非常喜欢刀子的。不过家里能用的刀子,或者说能让小孩子摸到的刀子,除了削铅笔的小刀外,就是那种黑色的夹把刀子,可以折叠把刀刃收起来的。
谁要有一把眼下孙家强手里的这种刀子,绝对是被大家羡慕的对象。
在这个没有钱买玩具、市面上也没有那么多玩具的年代,一把合用的小刀对于孩子就非常的重要。
削泥版做枪,削木头做弹弓,削树枝子做弓箭等等都需要刀,甚至有的游戏叫“戳心”,本身就是用刀子玩的。
两个孩子相对而坐,在一块相对湿润的地上划一个竖着像眼睛的两头尖的图案,就像两个括号对在了一起。
两个尖角那里用小弧线圈起来,作为两个孩子的大本营,然后在这个图案的中间横切一刀,作为界限。
两个孩子石头剪布猜先,先来的人拿着小刀就要在地上,那个括号里扎一刀,刀要不能倒,还要在自己的区域里,这样交互着往对方的大本营前进,谁先到谁赢。
那时候如果能掏出这么一把刀子,哪怕最后输了,其实都是算是大赢家了。
接下来的事实证明李龙的猜测是正确的。
每个过来用贝母换物资的人,都会忍不住换一把刀子。
两公斤贝母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但一把刀子对于他们在野外生存真的就非常有必要,无论是生活,还是应对可能的危险,一把刀子和一根棍子都同样重要。
准备去小白杨沟吃中午饭的时候,李龙带来的二十把小刀,除了给孙家强一把外,已经换出去了六把。
换来的是十几公斤的贝母——接下来的这六个采药人也带来了差不多近四十公斤的贝母。
数量不少。
李龙自然是很开心的。
孙家强自然还是不去,等着李龙送回来。这几十公斤的贝母够他洗的。
李龙每天过来吃饭,大家都习惯了,照例打了招呼,吃过之后,李龙给孙家强带了饭,回去把那些洗干净的贝母拉上,就出山去了清水河村。
这边中午饭也吃过了,何玉清和孟海他们的中午饭是在编抬把子那地方吃的,家里人送来的饭。
李龙过来的时候看到麦场上有不少抬把子,他把吉普车开着拐过去,等到麦场的时候,何玉清他们已经看到了,和孟海两个人一起过来。
李龙从吉普车上下来的时候,孟海问道:
“李龙同志,吃饭了没有?”
“吃过了,在山里吃的。”
何玉清有些埋怨的说:
“咋不饭前来呢?饭前来,我们还能和你一起吃顿饭,你这吃过来,明显是不把我们当自己人嘛。”
“那不是,我在山里也有事,那边也有一帮子编抬把子的人呢。”李龙笑着解释,“咱们过来就是干正事的,等忙完了再找你们吃饭喝酒杯比较好。”
“行行行,这可说定了。”何玉清笑着扭头指着那些抬把子说道:
“那我让他们把抬把子弄过来?”
“行。”
李龙掏出小本子和笔,把笔夹在耳朵上,等着那些一把抬把子弄上来。
这回大家互相帮忙,先把一个人的抬把子都抬过来,然后抬下一个人的。
检查这些抬把子李龙也是轻车熟路,合格就过,不合格就放一边。这些人也没啥意见,因为李龙在检查不合格的时候也会把不合格的原因说出来。
李龙发现,这一次检查验收的抬把子,合格率又有所上升。显然大家的熟练度上来了,合格率也就提高了。
无论是对他还是对这些人都是好事。
三四百个抬把子,检查完后也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好在大家都已经熟练了,检查完后还没到下班时间。
李龙便又和何玉清说了另外一件事情,找小伙子帮着卸车。
“没问题没问题。”何玉清满口答应,“这算啥?这不是应该的嘛。”
“不是,主要还是有另外一件事情,”李龙得把事情说好,“这些抬把子卸到供销社后,还得请大家去我家院子把那边的几百个马子装上汽车也卸到供销社去,每个装车的人,我出装卸费……”
“不用出不用出!”孟海一听,直接摆手,“我带人去,这事你就放心吧。还出什么钱……就这抬把子的事我们已经非常感激了,那出点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