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现在粮食不够,就算够了,那也可以做其他东西啊,副食,饲料,甚至工业也在用。
但打瓜籽就没太多用途了。
除了吃。
所以李龙尽量往少里说。
但他相信,只要今年自家把打瓜籽卖掉,价钱出来后,明天肯定会有一大拨人种这个的,毕竟比粮食赚钱多啊!
好在一个村的,再怎么种影响不会太大。毕竟交公粮是必须的,这一点没得说,所以大家就算种,也是试探性的。
有人时不时的在问,有些人问完就离开了。
这边两口大锅一直压着,一个小时后,李龙喊梁大成:
“大成,休息一会儿,活动活动,天热了,吃个打瓜解解渴。”
他们没带水——想想在成熟的打瓜地里干活,如果还需要带水的话,是会被笑话的。
唯一有点不舒服的就是用手掏完打瓜瓤子,粘呼呼的不舒服。
五天后,地里所有的打瓜全都已经收完,梁家三兄弟合计从李龙这里挣了一百四十块钱。
原本应该是一百五十块钱的,最后一天干的是半天活,梁大成他们只收了一半的钱,李龙是硬凑了个整数。
已经压平晒干的打瓜籽是有一千多公斤,还有一些还没晒干,压平的活也在继续干。这个麻烦在挑那些翘的,需要一个个的挑出来。
挑出来后就相对简单一些,拿两块刨的非常平的板子把这些翘着的瓜子夹好,上面压上铁板石块之类的,也是要压的平均一些,不然有些翘的能压平,有些不能完全压平。
李家用筛子筛出来五十公斤左右的大瓜子准备留种。这年头瓜子的种子还没专利一说,因此也不会有人因为他们种二代种就告他们——四十年后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目前有村里人过来打听着问瓜子价格,应该是想买来做种,但李龙这边说他们从乌城买的种子价格就比较高,六块。
如果村里人买,打个折,算三块。
当然,这话是开玩笑说出来的。
村里没人买,李建国留了个活口,说因为今年还不知道卖价多少,等第一批瓜籽卖出去了,给别人卖多少钱,就给村里人卖多少钱。
这种做买卖的事情,李建国没说给村里人留人情,便宜多少的话,大家也都理解。
毕竟眼下要买的人并不知道多少,如果真的多了起来,给这个便宜给那个便宜不便宜?便宜了,买的多了,损失的是李家。
人家为什么要便宜啊?明明可以贵着卖给炒货厂之类的收购者,亏着赚人情吗?
没必要。
就跟过两年村里有人麦子丰收,亩产特别高,到三百公斤了,上了报纸。
其他地方的农民过来买麦子当种子,本村也有人买,那价格就是一样的。一视同仁。
最多村里人能挑一挑而已。
李龙和李建国商量着先拉一批打瓜籽到石城炒货厂去问问价,如果价格可以,就先卖一批。
“拉多少?”李建国问。
“拉上一吨吧?合适的话就都卖掉。”李龙的意思是种子已经留出来了,剩下的虽然还没称,但怎么感觉也有差不多一吨。
也就是说,今年打瓜算是大丰收,一亩地差不多两百公斤。
很多了!
“多少算合适啊?”李青侠在旁边问道。
“我觉得吧,一块五就合适。”一亩地收两百公斤,李建国真没啥太大的野心,或者说,在他看来,这一亩收的重量和麦子差不多了,但这地可不是两百公斤产量的好地。
能卖一块五,一亩地就是三百块钱,就算去掉种子人工机耕费水费(播种也是人工),这些多多的算,算一百块钱,一亩地纯收入两百,十亩地两千,这谁敢想啊?
“那不行,咋也得两块五。”李龙从上一世过来,思维是不一样的。虽然收瓜籽的地方少,但种瓜子的也少啊。说不定自家这十亩地是独一份呢。
既然种的少,那奇货可居,是不是就可以往高的价谈?
“嘿,要能弄两块五,这十亩地不得收个拖拉机?”李青侠迅速就算出了这个收入。
李建国也说道:
“人家真要能两块五收,那卖完,我就买辆拖拉机回来!”
嘿,李龙乐了,就冲大哥这心劲,他也得往两块五以上谈啊,最好三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