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的东西买了一大袋子还有一提包。这时候的帆布提包还是挺流行的,李龙也提着一个,带着东西来到公交车站。在寒风里等了好一会儿,等车来,他挤上车,坐着到了火车站。
习惯性的又往摆摊的那里看了看,玉素甫还不在,李龙猜测他是不是已经凑够了钱去往南方卖葡萄干了。
毕竟汉族人过年,他们并不过。而这个时候带着葡萄干去南方,正好能卖个好价钱。李龙这一次也买了些葡萄干,打算过年的时候和瓜子、糖、花生一起摆在桌上。
在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葡萄干是好东西,通常能摆出来的人家家境都不错。而再往后几十年,红枣、核桃葡萄干虽然在一般人家的果盘里也会摆,但就像南北疆人说的段子一样,除非果盘里没什么其他可吃的了,本地人才会去吃这三样。
人,果然是善变的。
坐上车回到了玛县,李龙这一趟依然没有碰到事情,他在猜测,某些运动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不然怎么感觉乌城那边的秩序都好了很多,火车站也是如此。
回到县里,李龙背着东西到了大院子,把东西放下后,便开始分类。
有些东西要放在这里,有些东西是要拿回队里的。给顾晓霞的要单独放在一边。
这时候顾晓霞还没下班,李龙把东西分好后,开始做饭。
晚上顾晓霞回到大院,和李龙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了晚餐,饭后顾晓霞洗碗,李龙拿出了那块头巾对她说:
“这是给你的新年礼物,也不知道你喜欢不喜欢……”
“喜欢啊!”顾晓霞开心的笑着,“呆会儿,我把碗洗完,戴上给你看!”
“好啊。”李龙就站在边上看着。
等顾晓霞忙完后,李龙把头巾递给她,顾晓霞把头巾披在头上,在脖子那里打了个结系上,左右扭了扭,笑着说:
“好看吗?”
“好看,真的好看。”
虽然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有点土,但就跟《我的父亲母亲》里的人穿衣一样,符合这个时代的衣着,那就是美的。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龙又去了汽车站,他这回要去石城。
石城的拖拉机厂是李龙生活的附近地区最大的农机具厂,前身是汽车修配厂,以后发展怎么样李龙不太清楚,不过这个时候是非常出名的,在今后十年间,附近农村的拖拉机至少有六七成是出自这里的。
这里的农用小拖拉机是十二马力的,小四轮,手扶圆方向盘,不是那种蚂蚱腿的,后面拖斗,买的时候还会带着配套的东西,可以在小四轮后面带挂一些其他装备。
不过说实话,在八十年代的十年里,村里大部分人买拖拉机就只是用来拉东西,而从来没有用来做其他事情,就是到九十年代,最多做的两件事情,一个是车头前面装了那种收割机,割倒麦子的,还有一个就是车头前,用车头的柴油机驱动一个可以把玉米粒从玉米棒子子上拖下来的脱粒机。
前者用途挺广,大约流行了五六年,后者就比较少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很快就被联合收割机给取代了。
李龙现在想着如果这一次合作能成功的话,那么下一步就可以提前把那个小四轮前面带着的收割机的思路给贡献出来,下一步等棉花大规模种植的时候,还能把打药机给弄出来——那个技术在两者之间,比收割机简单,比手持和滚筒点播器略难。
其实只要懂点机械原理知识,在这方面算专业的,听李龙一描述就能搓出来。
所以李龙觉得,自己后面可以把这个搞出来作为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采棉机那玩意儿咱弄不出来,也没那本事,但边角料的打药机、收割机、中耕机、打杆机啥的,还是很容易就能搞出来的。
也不需要真搞专利,专利这玩意儿在华夏来说,至少三十年内是不想了,能吃到第一波红利就行。
想的很美。
李龙坐了去往石城的短途班车,就这么一路想着到了老街。
他看坐班车上的不少人带的都是大包小包的东西,有时候也在想,其实他们逮到了鱼和兔子,完全可以坐着班车去到石城卖啊。反正票价也便宜,五毛钱。
但想想又算了,班车一个人能带多少东西?鱼那玩意儿那么腥气,司机也不一定能让带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