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永强不说话了。
陶大强也低下了头。
跟着李龙干,他们的家里人肯定不反对,毕竟李龙带着他们赚钱了,而且赚的不少。
但要说跟着李龙改种打瓜这种队里从来没有种过的东西,那可就不一定了。
打瓜啊,那可不是西瓜。西瓜的话,队里人就算没种过但至少吃过,至少这玩意儿夏天还是挺受欢迎的,产量也大。其实也不说队里人没种过,去年包产到户分了口粮口后,不少人家在地头或者地边都会点几棵各种各样的瓜。
所以对于种西瓜还是有点了解的。
但打瓜那是纯纯的不了解啊。
农民,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对于接受新事物还是很谨慎的,愿意尝试、愿意改变和突破的并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李建国其实算是村子里思想比较先进的一批人,他在土地分配承包之初就已经有种经济作物的想法了——因为光种粮食,除非到一定规模,否则不挣钱。
而李龙给他一分析种打瓜的利弊,再有一个专家的指点,他立刻就拍板敢拿出十亩地来尝试。
别人家敢吗?
种不好,明年要上交的公粮怎么办?一家老小吃什么?卖不出去堆家里怎么交待?
主要还是兜底的底气太低了。家底不厚,折腾不起。这也是普通老百姓最好别直接开店的原因——摆个摊赔了无伤大雅,但要直接开个店,那成本折腾进去,可能几年都翻不了身。
当然,和大环境也有关系。有风口,猪都能飞起来,风平浪静的时候,鲸出水也只能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水。
李龙倒也没有打击他们的意思,说道:
“其实这样也好。毕竟打瓜也不是什么地都能种,今年正好我家里种一种,给队里人打个样。到时让大家看看,这玩意儿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种出来后怎么整,然后最后收获之后卖到哪里。”
他这么一说,杨永强和陶大强两个也就平衡了。李龙说的是实话,只有队里有人种了,赚钱了,他们的家里人才会有可能尝试。
就跟种一样,一开始南北疆的也不是都种,只有种的挣钱了,才会有人跟风——当然,有些跟风能赚钱,有些跟风只有赔死。
比如红枣,比如雪菊,比如黑枸杞……等等。
三个人回到队里,李龙提着三只兔子回了老马号,陶大强和杨永强回家。
杨永强回到家里,早饭已经做好,他妹妹给他盛好了粥碗。
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杨永强还有点不死心,问父亲:
“爸,龙哥说他们家里要种打瓜,咱们家能不能种一点?”
“打瓜?种一点?种多少?”
“我想着种一亩地的。”杨永强家里分了二十亩地,在他看来,二十亩地里取出来一亩地种打瓜并不多。
“种一沟还行,一亩地?不行。”杨华当既就把儿子的想法给否了,“那李龙挣钱是行,但要说种地,那他比他哥差远了。”
“但他哥李建国也同意种打瓜了啊。”杨永强就没明白为什么父亲不愿意种打瓜。
“那打瓜是能好种的?他家家大业大,赔得起,咱们呢?一亩地从种到收咋也得投入几十块钱,咱一没种子二没技术,种出来还不知道卖给谁,为啥要种它?”杨华自有一套逻辑。
“永强啊。”杨华放下筷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跟着李龙弄鱼撵兔子挣钱我不反对,但那不是长久的,你们还年轻,趁这时候有劲玩玩闹闹没问题,但你要清楚,对于咱农民来说,种地才是根本。
你妹子如果能考出去,以后是国家干部,那咱不说。你上学没赶上好时候,学习也不行,那就本本分分的当农民。现在国家给咱分地了,地还不少,这里的地比老家好太多了,好好种地,吃饱吃好是没问题的,别瞎想了,也别瞎折腾了啊。”杨永强被父亲的话说的没脾气了。
但他还不能说父亲说的是错的,按龙哥的话,只能说站的位置不一样,想法也就不一样。
也许,只有等自己结婚了,才能自己做主吧——结婚好像也不行,队里的规矩,像他自己这样,家里就一个男丁的,是不会另分宅基地、另外分家的。
唉,这一刻,杨永强竟然有了深深的无力感。
算了,吃完饭后赶紧去砸冰窟窿吧。
有那么一刻,杨永强有种想逃离家的想法。
也不知道陶大强父亲愿意不愿意拿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