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玉阶 第一百三十五章 风卷云涌(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于德”,赐秦王“愍”为谥号。

    并下旨命秦王嫡王妃殉葬,没相到那个绝世佳颜的秦王嫡妃终于以这样的形式结束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都贴着元朝名将“扩廊贴木儿妹妹”的这个标签,不得宠却要顺从凄苦而悲悯的一生,尽管她是多么不愿意!

    这就是封建社会,女性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终老从子的悲哀,她的一生都不得不依附着这个妹妹的代名词而生存。

    她也抗争过,但一切都不是她能作主的,她的命运从来就是掌握在别人手中,她就如一个想一直飞走的风筝,命运的线总在别人手中,她的一生就只是清傲而实际上又是卑微的,受着风的嘲弄却毫无反抗之力。

    继而朝中又爆发了历史上著

    名的南北榜之争。

    明洪武末年,明朝又迎来三年一度的会试科举考试。

    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

    无一名北方考生选出。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日日都有大批北方学生前赴礼部上访,“科场舞弊”一时成为朝野最大的话题。

    只要涉及贪污、舞弊这此字眼就会强烈牵动明太祖那一直敏感紧绷的神经,更何况又是他垂暮之年,江山稳定、社稷安康更是他日思夜虑,忧心忡忡的。

    可想而知,他心中对这样的事件心中是怎样的焦虑。明太祖朱元璋立即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得出结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平、公正,这引起了各界哗然。

    但紧接着,朝中又有人暴出复核的结果实际上是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考官内部在复核中专门挑出低劣的北方考生答卷用于复核,因刘三吾等考官是南方人,私下偏向乡人,所以导致结果与初审一样。

    这个巨大的有爆炸力的“操作黑幕”瞬间使朝中局势剧变,明太祖龙颜大怒,挥出朱砂御笔作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将刘三吾等人被定为“反贼”,发配寒地!

    涉案诸官员皆得到严惩!

    垂垂老矣的朱元璋亲自审卷,重新开出一份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

    这也就是后世历史上着名的“南北榜之争”。

    身为一国开国之君,最看重的是明朝江山的千秋万代,在朝堂之上尚且讲究君王平衡之术,更别说北方尚武,南方尚文,在选拨人才时尤其更注重文韬武略,文武并重。

    朱元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来保障北方士子也有参与王朝政治的机会,只得使用政治权力粗暴干预科举制度,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的延续。最后的南北榜之争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际上,这个著名的“南北榜”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事件,它只是朱元璋维护官员“南北更调”的任职格局,遏制腐败,进一步维护北方政局稳定的重要考量,这为平衡即将更替的明朝旧帝新君之间的朝代局势有着不可估量的政治关系。

    而78岁的大儒刘三吾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最后他也难以理解身处高位的君王圣意,以近八十的耄耋之岁被发配边远,且身负罪名,不能不说是一个人生的悲哀。

    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学士大儒,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

    明太祖撰写《大诰》及《洪范注》,完成之后,都命他写序。

    敕命刘三吾修撰《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志》、《礼制集要》等书,都让刘三吾总领其事,赏赐很丰厚。

    明太祖甚至曾经说“我曾经看到奎壁之间有黑

    气,现在消失了,文运恐怕要昌盛了吧。你们应当有所著作,以称合我的心意。”

    连他写诗,有时令这位爱臣跟着唱和,曾经赐给他朝鲜玳瑁笔。这位爱臣上朝参拜,他命他站列在侍卫的前面。饮宴群臣,他赐予他坐在殿中。

    刘三吾与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

    后刘三吾年纪渐老,皇上对他的礼遇也渐渐轻了。但他性格豪爽,与人交往不用心计,自号“坦坦翁”。他的这种性情不知就能通,就是到了身临大节的事情,坚定不移不能改变他的志向。

    在懿文太子死,皇帝驾御东阁门,召见群臣对答谁接太子之位,伤心恸哭。

    老臣刘三吾向他进言说“皇孙是嫡派后裔,继承帝位,合乎礼制。”

    立皇太孙朱允玟由此开始。

    可后来,因户部尚书赵勉(刘三吾的女婿)接受赃物获罪而死,刘三吾才引咎辞职。

    没想到因南北榜明太祖亲自再次启用刘三吾,却最后让这位耄耋大儒又再次领罪发-->>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