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1362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3/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学科面貌。

    现在已经87岁高龄的杨振柠,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还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倒不是他非常渴望能够获得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是因为他很清楚,自从50年代以后,诺贝尔奖就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那就是除非能够做出比之前获奖的成果伟大得多的成果,不然的话根本没有希望获得第二个诺贝尔奖。

    过去岁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很多,但是这可不是说,这些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水平一样,咖位一样,实际上同样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家的地位差距那是相当大。

    有的人做出诺贝尔奖级成果,评奖委员会就迫不及待地将诺贝尔奖授予他了。而有的人做出成果,却需要排队等待,一排队可能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

    很多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最终排队到死也未能排到他。

    这就是差距。

    杨振柠对于此次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很高兴的。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很圆满了。他的前半生,年轻时是华夏面临着最危险的时候,他和同学们在西南联大继续读书,然后他去美国留学,年纪轻轻就在理论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成绩,年仅35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让他名满全球,而那时候他是华夏国籍。后来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也依旧用自己的方式为华夏做贡献,架起了华夏与美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他的后半生,在科研黄金岁月结束,进入人生后半段,他受邀回国参加重建西南联大的工作,亲自参与了一所世界级大学的建设以及缔造,帮助华夏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理论物理方面的发展,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影响到一批批华人华侨归国参与国家建设。面临着国籍选择,他果断选择放弃美国国籍,重回华夏国籍。

    哪怕后面,身体方面已经不允许他担任一校之长,他退居二线,但是他身上,依旧有着各种荣誉头衔,比如他还是西南联大的荣誉校长,不过他已经不参与西南联大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是在西南联大,也只是继续发挥余光余热,给本科生讲讲物理课程,偶尔收一两个博士生。

    他的前半生堪称辉煌,但是他的后半生同样伟大。

    杨振柠认为,哪怕是现在就寿终正寝,他也聊无遗憾。

    他会去告诉自己的父亲、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同学朋友们,华夏已经非常强大了,华夏迎来了盛世,这是当年的华夏人所难以想象的。

    当年身处苦难的华夏人,最大的期盼无非就是能够结束战乱,让华夏大地重新恢复和平,不用朝不保夕。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