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 山(6/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起来,构成一张令人目眩的大网,这分明是一幅星图。果然,其中的一个黑点发出了银光,越来越亮。冯帆什么也没看懂,但他相信这幅图像肯定已被记录下来,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们应该能看懂的。巨球上又出现了文字,星图并没有消失,而是成为文字的背景,或说桌面。

    我们造了一座山,你就登上来了。

    “我喜欢登山。”冯帆说。

    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们必须登山。

    “为什么?你们的世界有很多山吗?”冯帆问,他知道这显然不是人类目前迫切要谈的话题,但他想谈,既然周围人都认为登山者是傻瓜,他只好与声称必须登山的外星人交流了,他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一切。

    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冯帆不知道这句话是哲学比喻还是现实描述,他只能傻傻地回答:“那么你们那里还是有很多山了。”

    对于我们来说,周围都是山,这山把我们封闭了,我们要挖洞才能登山。

    这话令冯帆迷惑,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是怎么回事,外星人继续说:

    三、泡世界

    我们的世界十分简单,是一个球形空间,按照你们的长度单位计量,半径约为3000公里。这个空间被岩层所围绕,向任何一个方向走,都会遇到一堵致密的岩壁。

    我们的第一宇宙模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宇宙由两部分构成,其一就是我们生存的半径为3000公里的球形空间,其二就是围绕着这个空间的岩层,这岩层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所以,我们的世界就是这固体宇宙中的一个空泡,我们称它为泡世界。这个宇宙理论被称为密实宇宙论。当然,这个理论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在无限的岩层中还有其它的空泡,离我们或近或远,这就成了以后探索的动力。

    “可是,无限厚的岩层是不可能存在的,会在引力下塌缩的。”

    我们那时不知道万有引力这回事,泡世界中没有重力,我们生活在失重状态中。真正意识到引力的存在是几万年以后的事了。

    “那这些空泡就相当于固体宇宙中的星球了?真有趣,你们的宇宙在密度分布上与真实的正好相反,像是真实宇宙的底片啊。”

    真实的宇宙?这话很浅薄,只能说是现在已知的宇宙。你们并不知道真实的宇宙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

    “那里有阳光、空气和水吗?”

    都没有,我们也都不需要。我们的世界中只有固体,没有气体和液体。

    “没有气体和液体,怎么会有生命呢?”

    我们是机械生命,肌肉和骨胳由金属构成,大脑是超高集成度的芯片,电流和磁场就是我们的血液,我们以地核中的放射性岩块为食物,靠它提供的能量生存。没有谁制造我们,这一切都是自然进化而来,由最简单的单细胞机械,由放射性作用下的岩石上偶然形成的PN结进化而来。我们的原始祖先首先发现和使用的是电磁能,至于你们意义上的火,从来就没有发现过。

    “那里一定很黑吧。”

    亮光倒是有一些,是放射性在地核的内壁上产生的,那内壁就是我们的天空了。光很弱,在岩壁上游移不定,但我们也由此进化出了眼睛。地核中是失重的,我们的城市就悬浮在那昏暗的空间中,它们的大小与你们的城市差不多,远看去,像一团团发光的云。机械生命的进化时间比你们碳基生命要长得多,但我们殊途同归,都走到了对宇宙进行思考的那一天。

    “不过,这个宇宙可真够憋屈的。”

    憋……这是个新词汇。所以,我们对广阔空间的向往比你们要强烈,早在泡世界的上古时代,向岩层深处的探险就开始了,探险者们在岩层中挖隧道前进,试图发现固体宇宙中的其它空泡。关于这些想像中的空泡,有着很多奇丽的神话,对远方其它空泡的幻想构成了泡世界文学的主体。但这种探索最初是被禁止的,违者将被短路处死。

    “是被教会禁止的吗?”

    不,没什么教会,一个看不到太阳和星空的文明是产生不了宗教的。元老院禁止隧洞探险是出于很现实的理由:我们没有你们近乎无限的空间,我们的生存空间半径只有3000公里。隧洞挖出的碎岩会在地核中堆积起来,由于相信有无限厚的岩层,那么隧洞就可能挖得很长,最终挖出的碎岩会把地核空间填满的!换句话说,是把地核的球形空间转换成长长的隧洞空间了。

    “好像有一个解决办法:把挖出的碎岩就放到后面已经挖好的隧洞中,只留下供探险者们容身的空间就行了。”

    后来的探险确实就是这么进行的,探险-->>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