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族根基深厚,得到关中之民的拥护,就算他不大肆封侯奖赏,麾下群臣也无多少敢有反心和不满。”
“但朕不同,朕起于微末,三载而定天下,看似极快,实则根基不稳,群臣诸将之所以愿意跟随朕,不过是为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如果在此时吝啬封赏,引得人心不满,岂非暗藏祸根乎?”
“朕得天下,并大封列侯,使他们各得利益,彼辈便会拥护朕,拥护吾吴氏于天下的统治。不过舍一郡之人,便可稳坐天下,这能叫多么?”
舒姣居于宫中,没有同那些武将接触过,在她眼中这些人都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的手下,现在听吴广这么一说,才知道这事情并不简单。
她轻轻道:“陛下说的是,是妾想的简单了。”
吴广点点头,又转向楼台之外,看着远处景象,目露思索。
就像他对舒姣说的,他成事太快,根基浅薄,这个天下其实坐的并不稳。很多事情如果处理失误,就可能引起叛乱滋生,天下动荡。
比如汉高祖定天下,先封了一批大功臣后,其余臣子将领日夜争功不决,一时来不及封下去。刘邦同张良出行时便看到许多将领聚集在一起私语,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
张良回了句他们想要谋反,这话将刘邦吓了个够呛,连忙先封最恨的雍齿为侯,稳住人心,然后加急催促丞相、御史等议功,快速封赏群臣后,才将此事稳定下来。
历史上的刘邦成事比吴广晚,同麾下将领多有感情,这样都还需要大肆分封才能稳住人心。
吴广与诸将的接触时间甚至还不如刘邦与其麾下呢,若不及时大封,难保不会有人生出想法。
他必须要通过利益捆绑,将所有的功臣武将团结成一个利益集团,如此才能稳固。
大家都有了满意的封赏,这时候再有人想要造反,那造反者面对的敌人就是整个利益集团了,这样皇帝的位置才能真正安稳。
而且他吴广真的封太多了吗?
要知道刘邦定天下时,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连跨数郡,占据天下大半。
秦末之时郡约五十,除去这七个异姓诸侯王,刘邦实际控制的地盘就只有二十郡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光是列侯就封了一百四十三个。
其中万户以上的至少有吕泽、卢绾、刘泽、曹参、萧何、张良。
再往下还有八千一百户的周勃、七千八百户的丁复,六千九百户的夏侯婴,至于五千户级别的更是有多人,再往下两千户到四千户者众多,数百户、千户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关内侯,以及刘邦曾定七大夫爵位以上皆有食邑。
这位汉高祖只占据了二十郡左右的地盘,但光是食邑就封出去了三十多万户。
吴广实际控制的疆土,除掉四个诸侯国及百越四郡外,有四十多个郡。
他的地盘在刘邦的两倍以上,且因战争结束较快,天下人口保留的更多,经济更好。这样的情况下,他以四十多个郡封了约四十个列侯,分出去的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
和刘邦二十个郡就能分出去一百四十三个列侯,三十多万户相比,那真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吴广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坐稳江山,能够用这点食邑就笼络住功臣们,是最划算的事情了。
等他彻底坐稳江山,掌握大权后。真想解决列侯问题,不管是搞推恩令,还是再度改革侯制,都可以从容处置,没必要全放到现在,一切以稳定优先。
除了分封外,在列侯的功勋名次上,他其实也多有操作。
比如武将中,韩信和岳成是功绩独一档的存在,比后面的司马卬高出一层,武将功勋第一和第二当是在他二人之间选择。
吕青、舒欣两位丞相在同皇帝议功排序时,都说岳成除去有破秦灭楚之功,还是元从老臣,当为第一。
吴广拒绝了,他知道众人的想法。
但开国后,他站在君主的角度上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
政治、派系、人性。
岳成是阳夏元从,他同罗云、阿牛、毋死、张婴等阳夏人是乡党,先天亲近。与吕青、舒欣、葛婴等楚人老臣多有交往,甚至和司马卬也有同袍作战之情,在唐营人脉极好。
他的能力不弱,且年龄比吴广和韩信还小。
一个拥有两位丞相看重,大量功臣宿将的友谊,且立下了大功的年轻武将,对上面的君主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