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换成翡翠)。
使用方言(吉普赛语换成四川话)。
Snatch里面扔了一罐牛奶,把车砸了,换成一听可乐。
连场景切换都学Snatch,从重庆切换到香港。
都是护照上盖章,飞机切换,出租车灯亮的一组镜头。
手提箱。
还有提手提箱的人,照抄franky the four fingers(偷拐抢骗中的角色)
Snatch里面一堆underdog(失败者)中只有turkish(偷拐骗抢角色)衣冠楚楚风度翩翩,
在《石头》里也一样,那个保卫科长举手投足都模仿turkish。
连腰上的皮带的风格都是一样的。
结局翡翠归了包世宏,和偷拐抢骗一样,钻石归了turkish。
以往的大而化之的抄袭攻击,他还能无视。
但这种有理有据的指责,让他非常难受。
他确实有所借鉴,很在乎这种批评。
如果说,只是这类声音他还能勉强抵抗。
那么,来自于专家、学术权威,甚至干脆是他曾经学校老师的声音,压的他传不过气来。
他知道不应该去看这些负面评论,但又忍不住。
想从报纸上找自己的报道。
一些报纸的报道,让他的心理防线摇摇欲坠。
今天,华商报登了一篇报道。
北电学者黄实线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达了对石头的看法。
首先认为目前中国的确需要《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卖座电影。
“但电影好笑并不就是喜剧,真正的喜剧应该像卓别林演的那样。”
“看过以后会有思考,是有苦涩的微笑。”
“可‘石头’没有,电影只是让三个小偷不停出丑,属于恶搞。”
“但看完以后能有什么思索呢?没有!”
“我敢肯定这样的商业片只是过眼云烟,疯狂一把后什么都不会记得。”
将《疯狂的石头》称为一部闹剧。
表示:“宁昊就是童工,过早地被市场剥削了!”
同时表示,中国电影没有艺术片一定要死亡的。
虽然目前该片实时票房已经突破两亿,但黄教授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他应该多拍一些文艺片,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对年轻导演更加重要。”
“像商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找张一谋去啊。”
黄实线是影坛学术权威,北电教授。
曾经培养出贾章科、王晓帅等六代导演的著名电影教授。
还有心惊报的报道,宁昊也无法无视。
心惊报一样采访了许多影界、媒体权威教授。
一众专家严斥新近闹剧《疯狂的石头》。
专家们对影片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设置、画面表现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
传媒大学教授胡可表示:“影片中将千手观音拿来调侃的细节并不妥当。因为那毕竟是表现残疾人的优秀节目。”
“此外,片中的女性形象都处于弱势,并没有为影片带来太大的亮点。”
部分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片中的某些情节表现得过于“媚俗”。
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心惊报也采访了黄实线。
黄实线说:“宁昊拍摄这部影片,从最开始沈三通选择他拍续集,然后找他弄剧本。”
“再到沈三通在拍摄过程中的要求,很像一种限定框架的命题作文。”
他感到非常惋惜:“我问宁昊为啥不先拍自己喜欢的剧本,不按照自己想法来?”
“他说是沈三通喜欢这个,很明显,他没有创作自由。”
“他自己也承认在拍摄时感到非常痛苦,因为常常有人强行扭曲他的创作意图。”
黄教授说:“像髪国新浪潮那些伟大的导演,一开始都是先自己探索拍摄试验电影。”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然后才拍摄商业片。”
“而现在宁昊导演那么年轻,就开始拍商业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