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路上宿营的问题。
李丹想想画个军帐的示意图,用油布做顶和底,竹竿、篾条做骨,撑开可住伍人,行军时可以收起捆扎好放在车厢里。
他将图交给毛仔弟,让他去给老纪看,先订做十五顶。
其实从补墙开始,李丹就发现建设能锻炼大家的协作,可以帮所有人迅速熟悉起来。
所以议事厅盖好后,李丹带大家用竹子做筋,用切碎的干草和泥,在空旷的偏殿地基上盖起两排版夯土房。
这个速度快,两天墙就起来了。
就在大家担心这东西雨一浇会软塌塌的时候,李丹叫人出城收来十几车柴草,堆在墙内外一把火烧了。
等火熄灭、墙体冷却,里面的竹子烤成焦黑,墙变得好像红泥陶器,连地面都硬硬地。
“好啦,现在找木料做大梁、劈开的竹子当椽,上面铺油布、茅草,然后就可以住人啦!咱们所有人进去都够住的。”李丹说。
旧门窗都是现成的修修就好,最初已经在夯筑时预留位置,安上即可。
众人佩服之余,李丹在这支小队伍里的威信又上升了几分。
变化越大、条件越改善,大伙儿的心劲儿越高,队伍的变化也非常明显。每天出操晨跑的步伐更齐整,口号更响亮。
队列练习由个人到双人,到全伍、全什最后是两什、全队,
不但大家学会了分辨左右、前后的命令,学会了左转、右转、向后转,而且懂得了如何用余光注意自己在整队中的位置。
周都头早上听到外面齐刷刷的跑步声已经受过一次惊吓,蹿出门只来得及看到满街瞧热闹的百姓和队伍背影。
他楞了半天,最后下决心今天必须去城隍庙看看。听说午时前最热闹,周都头掐着时间悄悄来到校场外。
在这里,围着的人又里三层、外三层了。周都头发现几个南城的家伙探头探脑,他们发现周都头时要么脑袋一缩,要么不好意思地咧嘴笑笑。
原来午时要检验训练成果。
周都头看到北城原来那些浑不吝的小子们齐步摆臂,挺胸抬头地走十人横队、纵队行进、双什对进、全队行进以及中途踏步和转向时,周都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李丹早看见他了,训练结束立即派毛仔弟来请。
“周长官,我是传令交通毛仔弟,我们队率请你到议事厅说话。”这小家伙几天下来不仅吃得面色红润,连说话都更伶俐了。
周都头跟着他来到门外,刚注意到门边木板上“议事厅”三字是李丹所写,就看到本人出现在门口抱拳道:
“周都头回来啦,一路辛苦!”
“李三郎,你搞得不错嘛。我回来当晚大老爷就三郎长、三郎短地。行,总之你想开了便好。”
说完他在桌前坐下,对李丹大致讲了陈家母女登上去应天的大船前这一路的情况,告诉他一切都好,两位缇骑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让李丹安心。
然后又问李丹为什么要操练这些人,李丹把自己想保大家平安的想法说了。周都头略作沉吟道:“如果这样,恐怕还是教他们些武艺的好吧?”
“武艺是个人技能,时间来不及,所以只好学团队保全,能活下来越多越好。”李丹回答。
随后问起周边诸府县情形,周都头把自己知道的大致说了。
“怎么,赵家没带着南城的来和你汇合?看来他们心里还是有些解不开的东西。”
李丹笑笑:“我是好心,他们不领情就算了。也许还会在背后说我有什么别的心思,所以不强求也罢!”
“你一路上要小心,那赵丞不是个好相与的。”周都头告诫。
李丹用下巴一摆:“放心,我身边有这些让人在,他来了讨不到便宜!”
临分手,周都头轻声道:“我刚才看到几个南城的在探头探脑。”
“知道。”李丹点头:“早看见了,不过我猜他们过两天就觉得没意思,不会再来的。”
“你不怕他们把这套学了去?”
“学不走。”李丹自信地摇头:
“学皮毛也学不到精髓。你看我的人,集中住在校场,调动、指挥都方便,所以西、北两面的巡视很有规律,换防也及时。
但东、南面就不行,他们的人有偷懒不来的,有夜里寻地方打瞌睡的,我们的人没有。
吃得好、住的踏实,和弟兄们在一起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