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刚刚过了六十二岁大寿,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吃菜喜欢吃脆的。不喜欢厨子把好端端的青菜烧烂了。
朱龄石到家时,老太太已经吃完晚餐,正靠在一张榻上,听身边的小丫头读志怪故事,隔着窗户纸,能听到老太太的笑声。朱龄石忙碌了一整天,满心都是北上长安的事情,此时听到母亲的笑声,突然意识到这一去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母亲膝下。眼泪顿时涌了出来。在门外站了片刻,用袖子擦干眼泪,这才推门进去。老太太一看大石头回来了,马上叫使女去给他端一碗藕汤来。朱龄石随手拿起使女手里的志怪故事,接着给母亲读起来。老太太听了听,笑了:
&底还是我的石头读得好,那小姑娘读书少,有时候断句都不对。这书字小,我又看不清楚。只好一边听一边猜。“
朱龄石也笑了,说这个要怪儿子。得空的时候,儿子用给你手抄一本大字的,母亲自己看。也可以点拨使女,倒也是一桩功德。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是北府兵中顶尖的书家。大字学二王,小楷学钟繇。出手的公文函件,上峰下级往往私藏。此刻想到这些年给公家写了那么多。还没有给母亲抄过一本书,而且怕是再也没有机会抄了,努力想压住自己,还是没忍住滚落两颗泪。
母亲马上察觉异常,直接问:
&头啊,你是不是又要带兵出征了?“
朱龄石跪倒在母亲膝前:
&敢瞒着母亲大人,儿子今天刚刚接到宋公命令,要我去关中接替义真。“
母亲轻轻地哦了一声,良久不出声。过了一会儿,坐起身来,把朱龄石的头揽到怀里,轻轻抚摸他的脖颈:
&长大了,是母亲的儿子,也是大晋朝的臣子,忠孝之间,总归是要把忠放在孝前面的。这点不劳我废话,你父亲在世时没少跟你们哥俩说。“
朱龄石说儿子不是惮烦差事,就是觉得这一去不知道多久才能回来,母亲身边寂寞时,儿子连陪着说说话都不行。
母亲说这个你放心,你弟弟还在,他会照顾我的。
话音未落,门外响起低低的哭泣声。
母亲说小石头是你吗?
门开了,朱超石低着头,用袖子抹着眼泪进来,显见是在外面听了一阵了。
当娘的已经觉得事情不妙,但还是努力笑着说小石头怎么也哭,难不成你一个大男人家,还舍不得哥哥出远门?
朱超石在哥哥身边跪下:
&石头既牵挂哥哥,更舍不得母亲。“
朱龄石瞿然一惊:
&中之外,并无战事,你要去哪里?“
朱超石说宋公说义真要从长安返回,哥哥你要镇守长安,要我去巡查加强河、洛一线防务,慰问戍守官兵,一则接应义真,二则和哥哥呼应。
一家三口陷入沉默。
从用兵方略讲,刘裕的安排无可厚非;这种时候同时启用朱家兄弟,也表明他对这两块石头信任有加,但朱龄石心里翻腾着一个声音,有如沸水,难以平息:
&什么不能派别人去!为什么不能给母亲身边留个孩子!“
知子者的确莫如母。朱龄石没说话,但透过他脸上的表情,母亲已经知道他生了怨气,乃直起身来,正色对着大儿子:
&石,你不要瞒我,老老实实说你是不是不满意宋公的安排?“
母亲从来都是管他们兄弟叫大小石头,这一次居然正经叫名字,可见老太太有重话要说。果然,朱龄石抬眼时,看见母亲脸上有隐隐的怒气。不敢明说,但也不敢否认,嗫嚅着垂下头去。老太太从他的神情上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声音里的怒气越发明显:
&家的子孙,什么时候学会和国家讨价还价了?什么时候忘了士为知己者死?宋公既然派你们兄弟出去,自有他的道理。当年你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时,他把你从尘埃中拔上九霄,这才几年功夫,到了他需要你们兄弟尽力时,你就有怨气了!若我的儿子连这点脊梁骨都没有,那我何必这些年含辛茹苦拉扯他,不如当初一生下来就扔到江里喂鱼!“
两块石头一看母亲动气了,赶紧一个抚胸一个敲背,连声说儿子不敢有怨气,就是担心母亲身边孤单,再说此去长安不同于去年,怕也是险途。
母亲推开儿子的手,叫他们跪回去,目光炯炯地盯着他们:
&们是怕死在战场上没人照看老娘吗?实话告诉你们,若你们为国家马革裹尸,老娘就是上街要饭吃,心里也是甜的。况且我就不信宋公会亏待我这个老婆子!你们两个,这就走人,今晚不能睡在家里!”
两块石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