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565章 建国大业之捉襟见肘(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本地经济,最后收到更多其他税。

    “节帅所言甚是。”

    刘晏微微点头没有废话,方重勇的方案他还需要回去消耗研究一下。在搞钱这方面,刘晏可一点都不敢小看方重勇,把对方当外行。

    他又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方重勇。上面写着第一批盐引的发行数目和发行规则。

    显然,这些套路都是刘晏早就准备好了的。

    “说吧,现在建城到底缺什么?”

    方重勇瞥了刘晏一眼,他发现这家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慢条斯理的,却又一切尽在掌握一般。

    你问一句他说一句应对得当,就是不愿意一口气说完。

    “回节帅,如果真要问缺什么的话,那下官可以这么说,修汴梁城所需的东西,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什么都缺,要什么没什么。

    这是一座都城,不是一座防守用的城寨,光修建官衙的钱就要许多。”

    刘晏正色说道。

    方重勇知道他还有下文,于是点点头,示意对方接着往下说。

    “但物力财力这个好解决,我们靠着发盐引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唯一不好解决的乃是人力。”

    这下方重勇听明白了。

    修汴梁城缺什么?缺物料么?

    其实是不缺的,有运河的便利,什么物料都可以运过来。

    真正缺的反而是人,或者叫劳动力也可以。

    现在直接间接掌控的州有十多个,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来汴州修城的。

    因为汴州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州,包括临近周边的州县,都是如此。除了农耕人口外,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运河讨生活。

    他们已经深度参与到商业活动之中,并为方重勇他们提供价值不菲的赋税。一旦把这些人集中起来,势必影响其他行业,甚至是影响农耕。

    要修汴梁城,便不得不将这些人投入到广大的民夫队伍之中。越是赶进度,越是对其他行业影响甚大。

    “你是说,修汴梁城,需要其他地方来的流民。将他们安置好,用于修筑城池,便解决了劳力问题。是这样么?”

    方重勇若有所思的说道。

    刘晏点点头道:“非流民不可。所以下官认为,这件事如果要办好,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现在还不是时候。一旦汴州周边打起仗来,自然就不缺流民了。到时候便可以大兴土木。”

    “言之有理。”

    方重勇长出一口气,他也不得不承认,刘晏说得很有道理,有道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很多时候,想到这些繁琐的问题,他就很心急,希望一鼓作气把它给解决了。

    然而越是着急,越是办得慢。

    方重勇的计划,在制定的时候,是非常保守的。

    第一步,李璘登基称帝,他这个节帅升级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外加殿前司的都检点,升级银枪效节军为禁军,并扩张兵马。最后形成一万职业化脱产精兵,五万可以参与野战的团结兵。

    这个目标大概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去完成。

    第二步,修建并完善汴梁城为都城,依托运河大力发展商业,静观时局变化。战略上以壮大自身实力为主,并适度向南面扩张。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三到五年。

    第三步便可以考虑打过河北,先收拾河北,再收拾河东,最后收拾关中,席卷天下。

    这个过程在十年内完成。

    该说不说,这个战略还是很保守的。

    可是轮到执行的时候,方重勇却恨不得时间可以快进,一下子就到一统天下的前夕。就像是在电脑上玩战略游戏,“叮”的一声就搞定一项事务。

    只有等脑子冷静下来以后,他才会沮丧的发现,这一切绝不会如规划中的那般顺利。

    比如说,在不影响治下农业与商业的情况下,修个汴梁城所需的民夫,方重勇现在都凑不齐。他需要“对外扩张”,获得更多的劳动力,才能建起撑得住未来百年漕运经济的都城。

    这其实是因为原本的规划,还是太看重于“和平发展”了。而在这个大争之世,汴州作为四战之地,是不可能如此安稳的。大战一定不会少。

    战争红利,才是影响计划的重大变数。

    “诶?你怎么还在这?”

    方重勇忽然发现贾-->>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