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七百二十三章 一个良好的开端(4/5)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意见。

    这个困难就像是赈灾,以工代赈是一个万能的解法,但在以工代赈之前,要让他们有口吃的,才不至于从流民变成流寇,而且组织生产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对大明军兵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能不能从平壤要些粮草过来?”赵吉提出了自己的解法。

    “要不到,我们已经要了很多次了。”义州投降的官员,面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直接投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有的选谁想当贰臣贼子?

    可是在平壤的王公贵族们,实在是太过分了!义州涌入了无数的流民,而且还在增多,义州索要粮草赈济,至少开设粥棚,让人活下来,可是李昖不答应。

    “报!”一个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跑进了义州州衙的正厅,俯首说道:“报!倭寇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率兵,围困临津,三日攻破,临津守备死战而亡,开城岌岌可危!”

    倭寇在过年后,从汉城分为了三个方向,开始继续进攻,三面合围之下,临津被攻破。

    “开城已经是最后的防线,开城破则平壤无法固守,败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马林迅速做出了判断,兵败的时候,就会一直败,只有打出一场大胜,才能把涣散的人心凝聚。

    临津本来是个好机会,但倭寇的攻势极为迅猛。

    “会有更多的流民涌入义州来了,救还是不救?”赵吉询问马林的决策。

    “救。”马林立刻说道:“大明救不了他们,他们得自救,现在立刻对义州地面进行军管,城中所有的粮食、田亩,全部收缴后,配给供应,救是当然要救的,但所有流民都要做工,垦荒、修桥、修路、修建港口、码头。”

    “义州本身有丁口七万,流民不断涌入,流民数量可能超过十万,夏收在六月份中旬,这近半年时间,最少需要三十万石的粮食,义州有这么多粮食吗?”

    马林的文化课可是在老爹的鞭笞下过了关,关于这么多人吃多少的问题,马林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答案,为了防止意外事情发生,马林进行了最保守的估计,三十万石。

    “不知道。”义州方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义州能收集多少粮食来。

    “赵千户,你来找粮。”马林立刻做出了安排,朝鲜的人根本指望不上。

    任何文章都需要逻辑性,但利益博弈的时候,往往是不用考虑逻辑的。

    作为朝鲜的王,李昖已经在汉城抛弃了一次他的百姓,这一次平壤之战,李昖会不会再次抛弃他的百姓呢?马林认为李昖一定会,这家伙是个惯犯了。

    马林、赵吉希望能够解决义州战争流民的问题,这也是有利益考量,一旦真的安抚了这些流民,这些流民就是大明在朝鲜征战的最大支持,甚至是大明灭倭战争的最大支持。

    安抚这些流民,马林选择了对义州本地的地主出手。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桥梁顺利架了起来,是一座巨大的石桥,这座石桥,长二里,宽三丈,有桥墩十三个,十二孔,这座桥唯一的问题,就是会封锁江面,但就是战争时架桥,真的要进行航运的话,战后有空拆了再建就是。

    而第五天的时候,赵吉终于把义州地面所有的粮仓给抄没的一干二净,在大明军占领义州的第二天,配给就开始了,到第五天时,赵吉一共从义州地面收集了四十三万石的粮草,除了足够义州解救流民之外,也能供应大明骑营两月使用。

    “粟麦荞豆麻黍等共计四十三万石已经入库,另有草料十五万束入库,撑到夏收没有问题,这十五万束草料会在义州附近营造茅庐,并且每家给草料十二斤取暖。”赵吉看了一圈继续说道:“目前辽东军一千二百名化整为零,带领义州百姓垦荒,因为粥棚开设,干活儿的热情很高。”

    营造茅庐安置百姓,是不营造就会冻死,而给草料取暖,是因为草料是穷民苦力唯一能取暖的东西了。

    这一千二百军兵在应昌干的最多的活儿,也不是打仗,而是垦荒、挖沟渠、水井,营造营堡,毕竟大明拿下应昌没多久,土蛮汗到大明京师做了王爷,而俺答汗在万历九年被大明斩首示众,大规模战争结束,剩下的都是剿匪。

    在王如龙到辽东后,赵吉因为很能打被委派到了九连城,这一千二百军兵,现在的主要职责不是打仗,而是带领百姓生产。

    朝鲜已经实质性亡了,大明又不可能无限制的运送粮草,流落到义州的难民,只能自救,朝鲜国王不救他们,大明救不了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就是垦荒的意义。

    和大明多数百姓一样,朝鲜的百姓也很勤劳,在短暂的五日-->>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