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一百九十七章:吕本被敲打,挨板子(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短短一个多月,屁股都彻底坐歪了!

    已经不是偏向。

    是完全坐到混球老四那边去了。

    他可以断定,如果他和老四发生冲突,这个混账东西,不会再向着他了。

    毛老六讪笑低头。

    马秀英笑着看了眼,老四身边,也终于有个一心一意,只为他考虑的人了。

    唯一让她有些遗憾的是。

    蒋瓛取代了毛骧的位置,对重八和老四父子关系弥合,隐患不小。

    不。

    换任何人都一样。

    再也不可能有人如毛骧,为了这对父子,偷偷做那么多事情了。

    朱元璋继续竖耳朵听着……

    这个夏时敏逃难到长沙湘阴后,先在乡绅家当先生。

    做得好,对方不但将其推荐到县学当教谕,还亲自保媒,娶了隔壁这个出身耕读家的女子。

    夏时敏考中童生后,考秀才就屡试不中。

    不过教书能力很强。

    不比老四小夫妻两差,教的学生,考中童生率很高。

    湘阴地方通过乡举,就把夏时敏推荐到国子监。

    这是合乎规矩的。

    虽然有科举,并且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历朝历代也没完全废除察举制。

    只不过,以往察举制直接做官,本朝的察举制,要先去国子监学习,朝廷要考察。

    保留察举制,是为一些屡试不中,但品德优良的读书人,保留一条路。

    他这样安排,有三重好处。

    一、告诉天下读书人,品德操守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二、一些有能力的人,不知为何,不擅长科举,保留察举制,能避免真正贤才的流失。

    三、朝廷中枢经常性缺少刀笔吏、或者从九品之类的绿袍小官,科举进士,不屑做这些小事。

    这部分察举进入国子监,品德优良的读书人,就能承担起这部分事务。

    并且还杜绝了中枢刀笔吏,家族式传承。

    朝廷花不了几个钱,提供的官职也比较低微,真正有能力有权势的,宁愿私底下移籍北方,考北榜,也不会走察举制这条路子。

    这条路,就属于那些真正品德操守不错寒门子弟的。

    ……

    “国子监的考试,没通过吗?”徐妙云诧异询问。

    国子监的录用考试。

    相比科举考试,简单很多。

    对于乡举举荐的人才,录用标准更宽松,更多考察被举荐者的品德操守。

    她怀疑是国子监有猫腻。

    这是很有可能的,有些人,捏着鸡毛大小的权力,就想到处捞好处,或许是夏时敏没有打点对方。

    夏夫人摇头,苦涩低头。

    她的丈夫,真的特别有才,不但精通四书五经,还通晓数术、农学等各种杂学。

    教的孩子,童生通过率极高。

    是湘阴最有名的教谕。

    不知多少乡绅,家里给孩子请了名师,还把孩子送到县学,让丈夫教导。

    也正是因此,加上丈夫品德操守人人称赞,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向国子监举荐。

    她丈夫培养出的秀才,都十几个了。

    而他自己,考秀才却屡试不中。

    好似,命里就没有科举的命。

    “国子监考试落榜,盘缠用尽,也赶不回湘阴,我丈夫就决定,在应天府挂考。”

    徐妙云笑了,夹了一块饼子,放到廖妙贤面前的碗里,自己也夹了一块,边吃边说:“或许挂考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夏时敏如果真的有才。

    屡试不中,就只有两个原因。

    一是,心态不行,不会考试,很多读书人,都有这个毛病,一到考场就紧张的发挥不出来。

    一是,湘阴的地方院试,猫腻太多,夏时敏太倒霉,每次都遇到内定暗箱操作。

    江南的科举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

    真正有权有势有能力的,都悄悄往北方移籍,让家族子弟考北榜。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