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们放下来,且听他们把话说完!”老者下令道。
时间重回到鬼王劫寨的当晚。鬼王和小海对面而坐。年轻者眼神里饱含仇恨,年老者眼神里则满怀期待。
鬼王:“敢问少侠今年多少岁?”
小海:“十八岁!”
鬼王:“父母为何人,哪里人氏?”
小海有点不耐烦地说:“父母都是月岛的渔民,很早就被海盗杀了。要杀便杀,你刨根问底说这些作甚?”
鬼王:“少侠不要心急,老夫问的是极极重要的事。你可是他们亲生的?”
小海隐约中感到此人或许能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语气有所缓和,回道:“那倒不是。听父亲说,我是他在海上捡的,因那天我弟弟刚好出生,于是父母就把我们当作孪生兄弟来抚养。”
鬼王:“你父亲捡到你时,可是红色肚兜、蓝色方被?”
“是的。你难道知道我的身世?”小海感到,这个面如石刻的老者越发神秘莫测了。
鬼王:“方被可有特殊的地方?”
“听我母亲说,被角绣有一个文字模样的图案,但她不认得那是什么字。”
“你能临摹下来吗?”
“这我倒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叫我描写,让我牢牢记在心底,方便以后找到亲生父母。”小海手蘸茶水,将心中牢记的图案在桌面画出来。
“对了,对了。”鬼王的声音有些颤抖,“这是‘御’的篆文,当年让绣工特意少了几笔,所以别人认不得。”
“我能再看看你左肩上的胎记吗?”
小海撸起还剩一半的左袖,将肩上的胎记凑近鬼王。
枯枝一样的手指抚摸着胎记,鬼王突然俯下身子,浑浊的双眼里满含泪水:“公子啊,公子啊,老夫找你找得好苦啊!天佑大明,皇脉不绝啊!天佑大明,皇脉不绝啊!”
大明?皇脉?小海被这些陌生的字眼搞迷糊了。
鬼王:“公子啊,您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您是真正的皇家血脉啊,大明太祖皇帝的第七世孙,按照‘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的顺序,您的名讳是朱钦烜。您是太祖皇帝的嫡脉子孙,统御天下的应该是您,而不是朱棣的子孙。”
小海一脸茫然。
鬼王:“这已经是尘封许久的往事了。当年,太祖皇帝驱逐蒙元,一统天下,立长子标为皇太子。太子宅心仁厚,深得高祖皇帝爱护、群臣拥戴。不曾想天不假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因病薨逝,谥曰“懿文”。懿文太子逝世后,高祖立嫡长孙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太祖驾崩,皇太孙即位,是为建文皇帝。建文皇帝亲贤好学、锐意革新,颁布了许多深得民心的新政。但是削藩的政策触及到了诸王的利益,于是逆丑朱棣起兵谋反。建文帝心怀宽大,不想妄加屠戮,处处给朱棣留有情面。朱棣却心怀歹毒,瞅准机会,直犯京师。京城破防之时,建文帝本想自杀以谢天下,但程济、马皇后等人劝说皇帝敛迹待变,以待他日兴复。因此,马皇后跳入火中代死,程济引皇帝、皇太子文奎等从鬼门逃出。此后,建文帝落发为僧,隐遁江湖,辗转流落。朱棣篡位后,虽然表面上宣布建文帝已逝,但一直秘密派人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感到中国难有容身之地,于是在忠心之臣的协助下,乘船逃往海外。朱棣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找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落发之后,尘世看淡,后来在苏门达剌一处寺庙中圆寂。但文奎太子雄心未消,以拨乱反正为己任,广招海上各路英豪,成立兴复盟会。文奎太子逝世后,经遵钊、祖氾、训炎等几位公子,盟会迭有兴衰,但一直没有忘记匡复之志。百年间,曾与官军多次交手,各有胜负。”
鬼王:“十八年前,端午节前后,训炎公子,就是您的生父,带着您、您的母亲李夫人,前往浙江定海联络旧部,不想被官军发现踪迹。当时,盟会屡经追剿,居无定所,家眷只能待在船上。此一役,训炎公子、李夫人具殁于战中。当时,我和几位兄弟怀抱着你逃到一艘小船上,仍被官军紧追不放。当时我感觉难逃一死,隐约中看到远处小岛上有几处灯火,于是趁夜色将你放于木板上,希望潮流能将你带上小岛。后来,几个兄弟奋力拼杀,用生命为我换来逃生的机会。此后,我带领残部远避东海幽冥岛,蓄势待发。前几年,风声太紧,不敢派人寻访您的下落。后来关防稍有松懈,多次派人前往浙直等地探访,一直没有您的消息。没想到今天,老天眷顾,我得以与公子重逢。”
我真的是建文皇帝的后代?关于建文的故事,小海听老人讲过一些,但一直把它当作遥远的故事来听,从来没有想过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