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三十一章 隐卫初成(3/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门外,一阵秋风吹过,带来了护城河的水汽,也带来了远处隐约的更鼓声。郭靖举起手中的酒碗,对着满院的英雄好汉,也对着这座饱经风霜的襄阳城,再次一饮而尽。这一夜,郭府的灯火亮到了天明,就像黑夜里的一颗星辰,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接下来的三日,孟之继在郭府后园亲自挑选。他不问出身门派,只看身手与胆气,最终选出一万精壮——有擅长硬功的少林俗家弟子,有精通马术的北方马贼,有擅长追踪的猎户,也有能飞檐走壁的窃贼。

    回到樊城,他将这一万人编为“隐卫”,分佐军、佑军两部,各五千人。佐军皆配重甲,手持他参照前世记忆改良的长枪——枪身更长,枪尖淬了特制的毒液,专司正面冲阵;佑军则穿轻甲,配短刀与弩箭,擅长骑射与潜行,负责侦察、暗杀与护卫。

    “你们虽来自江湖,从今往后,便要守军中纪律。”孟之继站在演武场中央,目光扫过队列,“令行禁止,违者军法处置!”

    众人虽有些散漫,却都对这位少年将军心存敬畏,齐声应道:“是!”

    接下来的日子,孟之继几乎住在了营中。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佐军每日练习队列与枪阵,要做到进退如一,枪尖所指之处无人能挡;佑军则训练马术与潜行,夜里要能在百步外射中香火,要能悄无声息地潜入营地。

    江湖人士起初对这些枯燥的训练颇有怨言,可当孟之继亲自下场,用改良后的枪法连败十余名佐军好手,又在夜里仅凭一根绳索便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佑军营地中央时,所有人都服了。

    “将军这身手,怕是比黄老邪还厉害!”有人私下议论。

    “听说将军曾一枪挑飞过蒙古千夫长,看来是真的!”

    短短一月,隐卫便有了模样,佐军的枪阵已初见威力,佑军的潜行之术也日渐娴熟,虽仍带着江湖气,却多了几分军人的肃杀。

    这夜,孟之继回到太守府,武三娘正坐在灯下缝补衣物。见他回来,连忙起身倒茶:“今日回来得早,隐卫训练得怎么样了?”

    “已能出战。”孟之继接过茶,笑道,“三娘这几日似乎有心事?”

    武三娘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低下头:“没……没有。”

    孟之继握住她的手,温声道:“是不是听说武三通和你两个儿子来了襄阳?想去看看便去吧,不必瞒着我。”

    武三娘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你……你怎么知道?”

    “你是我妻子,你的心思我怎会不知?”孟之继笑道,“武三通虽不是良人,可敦儒、修文终究是你的骨肉,想去看看是人之常情。”

    武三娘眼圈一红,哽咽道:“我怕你误会,以为我还念着过去……”

    “傻瓜。”孟之继捏了捏她的脸颊,“若是你对过去无动于衷,反倒显得绝情了。想去便去,只是要小心些,别被他们认出。”

    得到他的理解,武三娘心中大石落地,扑进他怀里:“之继,你真好。”

    那夜,武三娘还是忍不住,趁着月色潜入了郭府。武三通带着两个儿子住在西跨院,她趴在墙头,看着武敦儒、武修文在院中练拳,两人个头长高了不少,招式虽稚嫩,却有模有样。她看了许久,直到眼眶发热,才悄然离去。

    回到府中,刚推开房门,便见孟之继坐在灯下等她。

    “回来了?”他挑眉笑道,“看来孩子们都安好。”

    武三娘脸上一红,尴尬道:“你……你早知道了?”

    “你前脚出门,我后脚便看到了。”孟之继起身,将她拉到怀里,“怎么样,没被发现吧?”

    “没有。”武三娘摇摇头,依偎在他怀里,“他们都长大了,也懂事了,我就放心了。”

    孟之继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调笑道:“既然放心了,是不是该好好‘表现’一下,谢我这个通情达理的夫君?”

    武三娘脸一红,却没有躲闪,伸手环住了他的脖子。烛火摇曳,映得帐幔上的影子缠绵悱恻,连日的疲惫与心事,都在这温存中渐渐消散。

    次日清晨,孟之继刚到隐卫营地,便接到郭府的消息——清风道长告知郭靖,杨过在全真教闯了大祸,打伤了同门师兄,郭靖与黄蓉要亲自去终南山一趟。

    “又去终南山?”孟之继心中一沉,涌上几分不舍。他知道,黄蓉这一去,少则一月,多则两三月,怕是很难再见到了。

    他想去郭府送送,却又觉得不妥,只能将这份不舍压在心底,转身投入到隐卫的训练中。枪阵的呼喝声、马蹄的疾驰声、弩箭破空的锐响……他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在训练场-->>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