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襄阳那些年 第二十八章 论功行赏(2/4)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众将士的心吗?”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大殿中炸响。余玠不仅驳斥了史嵩之的论调,更直接点出了去年粮草之事,字字句句都带着火药味。文臣们脸色一变,没想到余玠竟敢如此直白地顶撞右丞相,还翻出旧账。

    史嵩之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意,但很快便压了下去。他冷冷地看着余玠:“余将军此言,未免太过偏激。粮草之事,当时确有客观难处,老夫已是尽力调度,何来‘迟迟不发’之说?余将军身为武将,不思谨言慎行,反倒在朝堂之上信口雌黄,攻击大臣,莫非是觉得立了些微功,便可目无国法了?”

    “你!”余玠气得脸色涨红,便要上前理论,彭大雅连忙上前一步,将他拉住,然后转向宋理宗,躬身道:“陛下,余将军言辞虽急,然其意亦是为前线将士请命,望陛下恕其无状。”

    接着,他转向史嵩之,语气不卑不亢:“史丞相,襄阳一战,将士们伤亡惨重;整个战线,暂且不说四川初定,那两淮战场为保策应,主动牵制别路蒙军主力,余玠将军麾下更是折损了三成弟兄。他们所求的,并非厚禄高官,而是朝廷的认可与体恤。若有功不赏,不仅会寒了前线将士的心,更会让天下人觉得朝廷有功不录,日后谁还肯为大宋效命?”

    彭大雅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他是公认的名将,在军中威望极高,这番话让不少中立的大臣也暗暗点头。

    史嵩之却不为所动,反而冷笑道:“彭制置使此言,未免危言耸听。朝廷岂会有功不录?只是如今国用艰难,暂缓行赏,亦是权宜之计。彭制置使久在军中,当知粮草辎重之重要,若为一时之赏,耗尽国库,他日再有战事,何以支撑?”

    他顿了顿,又道:“何况,武将权势过重,非国家之福。汉唐之鉴犹在眼前,若因封赏过厚,让孟家军尾大不掉,恐生祸乱。臣此举,亦是为陛下分忧,为大宋社稷着想。”

    这话就说得极为露骨了,几乎是直指孟家军可能拥兵自重。武将们听得心头火起,若不是在朝堂之上,怕是早已忍不住发作。

    宋理宗坐在龙椅上,一直默不作声,此刻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帝王的威严:“史丞相与彭制置使所言,皆有道理。史丞相忧心国帑,是为大宋的家底着想;彭制置使体恤将士,是为大宋的根基着想,都没有错。”

    众人都安静下来,听着皇帝的决断。宋理宗亲政不久,虽有振兴之志,但也深知朝堂制衡之术。史嵩之代表的文臣集团与孟珙代表的武官集团,是他需要平衡的两股力量。他既不能让史嵩之太过专权,打压武将,以免削弱国防;也不能让武官集团权势过大,威胁到朝廷的统治。

    史嵩之阻挠封赏,固然有打压武官的私心,但也确实点出了国库空虚的现实,且其背后的文臣集团是朝廷稳定的重要支撑,宋理宗不便直接反对,这是他制衡之术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襄阳大捷是难得的胜仗,若真如史嵩之所言,“略加褒奖即可”,那必然会让前线将士心寒,动摇军心,这是宋理宗绝不愿看到的。他亲政初期,还颇有几分英明,深知军心士气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宋有多重要。

    沉吟片刻,宋理宗缓缓道:“国库空虚,朕知晓;将士劳苦,朕亦知晓。所谓论功行赏,不可过滥,亦不可过苛。”

    他看向史嵩之:“史丞相所虑,朕明白。但赏罚分明,方是立国之本。若有功不赏,何以激励后人?”

    又转向彭大雅:“彭制置使,将士们的功劳,朝廷记在心里。但如今国用确实紧张,封赏之上,需稍作斟酌,不可铺张。”

    彭大雅、余玠躬身道:“臣遵旨。将士们只求朝廷公允,不敢奢求铺张。”

    宋理宗点了点头,朗声道:“传朕旨意:京湖制置使孟珙,收复襄阳,居功至伟,晋封武功郡侯,宁武军节度使,食邑千户,赏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副将王虎臣等将,各依其功,或升军衔,或赏银帛,具体名录,由枢密院会同兵部拟定,三日之内呈朕御览。”

    “其余参与襄阳之战的将士,凡有战功者,皆记录在案,赏钱二十万贯,由户部拨付,分发至各军,以资抚恤。”

    旨意一下,殿中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喜悦——尤其是武将们,脸上都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这份封赏,虽不算极尽丰厚,但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来说,已是足够的认可。孟珙晋封郡侯,算是实至名归,其余将士也有赏钱,算是兼顾了各方。

    史嵩之脸色有些难看,他原本想大幅削减封赏,甚至只给些虚衔,没想到宋理宗最终还是下了这样的旨意。但他也明白,这已是皇帝能给出的平衡之策,再争辩下去,反而会惹恼皇帝,只能躬身领旨:“臣遵旨。”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