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437 虞国之亡(五)(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七月初五。

    尚且不能自己走路的苻宏被苟太后抱在怀中,于晋阳即天王位。

    苻宏之母,苟皇后,是太后的侄女,如今苻宏即位,苟太后下诏,以苟皇后为太后,自己则进位太皇太后。

    然虞国大小事务,不经太后之手,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百官谥苻坚为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苻坚在位时,仅以天王为号,死后反倒做了皇帝。

    七月初六,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苟氏下诏,以建宁公李威、平阳公苻融等人为使节,南下闻喜,与桓熙商议归附事宜。

    与此同时,桓熙眼瞅着一个月的期限将至,正在闻喜县厉兵秣马以备战,每天都能收到虞国镇守地方的官员、武将送来的投诚书信。

    而在襄阳,桓温终于得到了前线的捷报,知晓苻坚兵败身死,河东指日可下。

    襄阳尚书台,桓温将战报交给郗超,问道:

    “景兴,晋室偏安江东已经多少年了?”

    郗超匆匆一眼,难掩喜色,他奉还战报,心领神会道:

    “自中宗元皇帝(司马睿)于建康称帝,至今已有四十年,若是以永嘉南渡,中宗元皇帝移镇建康为起始,则有五十一年。”

    桓温将战报转交给近侍,吩咐道:

    “即刻送往建康,告诉天子这个好消息。”

    说罢,桓温转过头来,对郗超道:

    “这么多年了,也该挪一挪地方了。

    “建康偏于一隅,若非中原沦陷,岂能作为天子的居所。

    “如今熙儿将要收取河东,剪除了洛阳在北面的最大威胁,我等身为晋臣,自当请奏天子,还于旧都。”

    郗超意有所指道:

    “若是天子拒绝,楚公又待如何?”

    桓温冷哼道:

    “这必是有小人在天子面前进谗言,我当尽起楚国之兵,顺江而下,诛奸邪,清君侧!”

    事情已经走到这一步,迁都与否,已经由不得晋室。

    如果小皇帝真敢拒绝,桓温势必要再次陈兵于朱雀门外。

    但这一次,他可不会单单只是朝见天子,而是要兴兵犯阙,攻破建康城。

    就算绑,也得把天子与朝堂公卿们绑去洛阳。

    郗超笑道:

    “楚公有这等决心,何愁大事不成。”

    公卿大臣都有他们的软弱性,在桓温铁了心要逼迫晋室还于旧都的情况下,或许也会有人以命相抗,但绝大部分人为作为中立派,保持缄默。

    当桓熙的捷报被送往江东,随之而来的,便是桓温将要逼迫朝廷迁都的流言,这自然是郗超放出来的,先试探朝中众臣对待迁都的态度。

    然而,反对之声最为激烈的却是郗超的父亲,郗愔。

    郗愔为豫州刺史,豫州与江州隔江相望,郗愔执掌江北兵权,是阻碍桓温东进的重要屏障,如今他旗帜鲜明的表态迁都,无疑为晋室注入一针强心剂。

    消息传回襄阳,桓温不悦道:

    “景兴,令尊有你作为依仗,知道桓某不忍加害他,故而敢于与我为敌。

    “但若是置之不理,江东之人或以为我色厉胆薄。

    “况且,豫州乃江东的北面门户,我需得取之,方能毫无顾忌的顺江而下。”

    郗超当然知道在别人都不敢轻易表态的情况下,郗愔敢于发声,还不是因为有自己这个正在担任楚国尚书令,深受桓温、桓熙信任的儿子。

    他笑道:

    “家父此举,不过是为了邀名而已,并非真的要与楚公为敌。

    “只需略施小计,家父自会借坡下驴。”

    说着,早有准备的郗超摸出了一封信,正是模仿他父亲郗愔的笔迹,写给庐江太守袁真,命他放开道路,不得抵抗,任由楚国将领接管庐江的军队。

    袁真其实已经投靠了桓温,还送了三名少女给他,有没有这封信,区别不大。

    一旦桓温东出,就算没有这封伪造的书信,袁真也会不加抵抗。

    但郗超能伪造一封信,就能伪造无数的书信,至于印鉴,私刻便是。

    豫州刺史的官印,公文往来,哪有秘密可言,至于郗愔本人的私印,郗超这个做儿子的,自然清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