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熙带领十三万将士东出,各部士气高昂。
其中,对于战争胜利最有信心的,并非是桓熙真正的嫡系,近卫义从中原有的五千将士,而是那一万名关陇突骑。
原因无他,兵部尚书,敦煌郡公谢艾随军出征,给到了关陇突骑们在士气上极大的振奋。
敦煌郡公是谢艾去年在河套地区击败苻坚之后,桓熙为他奏请的赏赐。
关陇突骑脱胎于前凉精骑,无须赘述谢艾在凉州将士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如今既有桓熙亲自领兵,又有谢艾随征,在关陇突骑们看来,简直就是飞龙骑脸,不知道该怎么输。
军中弥漫着乐观情绪,当然,这总好过将士们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悲观。
将士们可以轻敌,但桓熙可不会小觑了对手。
别看他在宣城门朝着众将士喊话时,视苻坚、慕容儁等人为土鸡瓦狗,仿佛他能轻而易举的延续自己的不败神话。
但那只是在战略上轻视对手,为将士们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桓熙绝不会犯那种战术上轻视对手的错误。
一路上,虽然有李媛随侍,但桓熙更多时候还是与谢艾、权翼形影不离。
谢艾去年在河套战场上的表现,桓熙都看在眼里。
桓熙在河东与慕容恪、李威作战的时候,邓遐离开了河套,进逼盛乐,迫使代国军队回援,彼时,河套地区的军事力量皆在谢艾一人之手,他完全有机会挥师南下,尝试入主关中,使山河变色。
只是,一旦桓熙选择壮士断腕,脱身回援,以他在关西与河套地区的威望,谢艾根本就不可能成事。
当然,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谢艾对得起桓熙的信任,也没有辜负桓熙赠予的那首《节妇吟》。
此战,桓熙让谢艾随军,主要是因为苻坚无力再度远征银川,留邓遐一人镇守足矣。
在关中已有王猛、谢安坐镇的情况下,再把谢艾这样的名将留在长安,属实是大材小用。
桓熙自然要将谢艾带在身边,与权翼一同为他参赞军机。
同时,谢艾还有领兵的任务,他所统率的正是关陇突骑。
桓熙麾下将领虽多,但真正能够让关陇突骑爆发出远超自身实力的,只有谢艾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谢艾的才能,更因为他在凉州将士心中的崇高威望。
只要有谢艾坐镇指挥,关陇突骑哪怕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将士们也不会害怕,能够心无旁骛的一往无前。
一如桓熙之于近卫义从。
当桓熙来到大荔县的时候,苻坚也带兵抵达了高壁岭。
高壁岭位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为南北交通要冲,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因刘邦在回师长安的途中,收到吕后寄来的韩信首级,并将其安葬于此,故而又被称为韩信领。
虞军十万步骑正在有序通过,而苻坚则来到了韩信墓前凭吊。
墓前立有一块青石所刻的石碑,上书‘汉淮阴侯墓。’
当然,这不是韩信唯一的墓穴,因其身首分离,故而在长安以东三十里,另有一处坟墓。
五百多年风吹雨打,高壁岭上的这座韩信墓早已残破不堪。
苻坚触景生情,遥想当年,刘邦被分封在巴蜀与汉中,满是不甘,而项羽衣锦还乡,风光无限,但正是刘邦任用韩信为将,最终突破了三秦的封锁,一步步打到了乌江北岸,逼得项羽自刎,据有天下。
如今苻坚的处境,甚至不如被迫寄居在巴蜀的刘邦,他也希望有一个韩信能在此时出山,助他扭转乾坤。
苻坚所不知道的是,原本在他的命中,应该有一位大贤辅佐,此人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充当汉初三杰的作用,辅佐他基本统一北方。
那人便是王猛,只可惜却被桓熙捷足先登。
此时,苻坚凭吊韩信墓,心里想的却不是王猛,而是谢艾。
因为桓熙与王猛分工明确,十年间,王猛真正独自领兵的机会有且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桓熙在夺取长安以后,率军进攻安定郡,而以王猛领偏师收取北地郡。
第二次则是桓熙在河西与张重华作战期间,姚襄进攻潼关,王猛率州郡兵前往支援,姚襄见梁军增援已至,只得无奈退兵,不曾射出一箭。
第三次则是统御三万步卒驰援桓温。
这三次单独领兵,都没有机会让王猛向世人展示他的军事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