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342 父子之间(2/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白白送给周抚,需得留有后手,否则周抚割据蜀地,不听号令,荆州也将腹背受敌。

    事实上,周抚这么多年对桓家忠心耿耿,在桓家父子屡屡逼迫朝廷的时候,也站在了他们的一边,不仅是因为阿满与周幼娘的婚事,也不并仅是桓家手中握有人质。

    大丈夫何患无妻,对于很多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妻子死了,可以再娶,儿女死了,也可以再生。

    哪怕自己已经无法生育,大不了在同族之中过继一个。

    真正让周抚投鼠忌器的是桓温在蜀地的布置,周抚名义上是益州刺史,但是益州八郡,太守皆为桓氏党羽,当年桓熙离开益州,接替他蜀郡太守之人同样也是桓温的心腹。

    周琼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此行的目的,他等桓温感慨完了,主动将桓熙交给他的信件呈了上去。

    桓温接过信件,还没拆开,便哼道:

    “熙儿这个时候让你来给我送信,必定是有求于我。”

    说罢,桓温拆看信件,果不其然,桓熙虽然说了一大堆没营养的问候话语,可桓温在字里行间只瞧出来了四个大字:

    ‘父亲帮我!’

    周琼见桓温方才的那副模样,本以为他会心生不悦,觉得是件麻烦事。

    毕竟桓熙向桓温求借一百万支箭,虽然承诺战后再还上,可是要想将箭运去河东,还得桓温组织人手、牲畜与车辆。

    总不能让周琼带着随行的骑卒将箭矢搬运回去,这可是足足一百万支,那重量,压都能将周琼等人压死。

    然而,桓温却半点不嫌麻烦,反而在看过信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带着些许得意,朝桓豁说道:

    “朗子(桓豁字),你瞧,我就说熙儿离不开老夫的帮助,开口就要一百万支箭。”

    桓豁不知道什么叫作傲娇,但桓温此时就是这么个状态。

    “阿兄,河东战局事关重大,我等应当鼎力支持,依愚弟之见,不如就给熙儿送去吧。”

    桓豁笑着说道,桓温的性情,他又怎么不会了解。

    过去桓温、桓熙父子之见虽然亲近,但总让人觉得有隔阂,究其根源是因为桓熙势头太猛,让桓温这个当父亲的压力很大。

    如今桓熙向桓温求助,也让桓温有了被需要的幸福感。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桓温同样清楚这一战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能亲自领兵北上,增援桓熙,可是,也愿意为桓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唉!罢了,就依你的意思去办。”

    桓温故作叹息,随后看向周琼,说道:

    “你且在城中歇息一晚,明日一早,我会为你备下一百万支箭,三万张弓。”

    说着,桓温又询问周琼道:

    “此行带了多少人马?”

    周琼坦言道:

    “有五十骑。”

    桓温闻言,皱眉道:

    “这点人马如何能够运送军资。”

    桓豁接话道:

    “阿兄,依弟之见,不如选派一员大将,领兵护卫军资北上,如果熙儿在前线少了人手,也可以让其留下助战。”

    桓豁这番话简直说到了桓温的心坎里,他无法亲自领军驰援河东,一是担心燕国趁着自己北上,偷袭洛阳。

    其次,是因为桓温的加入,必然导致指挥权的混乱。

    一个楚公,一个梁公,一旦意见相左,到时候将领们究竟要听谁的。

    遵桓温之令,得罪桓熙,领桓熙之命,又惹桓温生厌。

    桓温知道桓熙素来都有主见,而他身为父亲,更不可能对儿子唯命是从。

    因此,桓温只能分兵,让一员大将带兵前去支援。

    梁、楚两国真要联合作战,就必须双方的统帅在身份上不对等,一如桓温北伐,桓熙以王猛为梁军主帅,率军驰援。

    王猛再怎么被桓熙看重,在关中如何的位高权重,也只是桓家的臣子,他在桓温面前只能建言献策,至于真正拿主意的还得是桓温。

    如今桓豁建议派遣一员大将护卫军资北上,顺便在桓熙麾下听命,也是同样的道理。

    桓熙不怕梁军在桓温麾下时,被桓温当作填线宝宝,桓温也不担心桓熙会让楚军白白送死。

    毕竟无论是梁军,还是楚军,都是桓家的兵。

    桓温颔首道: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