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341 粮草问题(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启禀将军!代军已经出了雁门关!”

    哨骑来到谢艾身前,如实汇报。

    谢艾得知已经引出了代国军队,暗自欣喜,但也没忘了正向盛乐进军的邓遐。

    “速将此事传与邓将军,提醒他,不可恋战,只需往盛乐城下走一趟,便可离去,我亦将班师,在五原等待与他汇合。”

    按理说,邓遐带了一万具装甲骑,哪怕深入代国,也不可能遭遇危险,但是谢艾在达到目的以后,为求谨慎,自然不愿意节外生枝。

    这也是桓熙选择让谢艾离开长安,来到河套代替邓遐主持战局的原因。

    战将需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然而三军统帅,则必须求稳,不能轻易冒险。

    这也是桓熙为何非得让谢玄送回了阵亡将士的遗体,逐一慰问过他们的家眷之后,才能让谢玄领兵的原因。

    桓熙自始至终从未把谢玄视为战将的人选,而是作为统帅培养。

    谢艾在确认刘库仁带着代国的五万步骑走远以后,这才拔营班师。

    如今苻坚已经回到了虞国,刘库仁也已经率军回援,谢艾当然没有了继续留在雁门关外的意义,总不能就在关外干瞪眼吧。

    谢艾离开的当天,苻坚也在军队休整以后,领军南下,直奔晋阳。

    此时,河东郡的战况陆续汇报到了苻坚的面前,苻坚已经知晓桓熙得到了朱序的增援。

    在此之后,桓熙又恢复严守营寨,与慕容恪、李威避战的策略。

    这让苻坚为之恼火。

    “桓伯道(桓熙字)空有盛名,却是无胆鼠辈,整日躲在营中,枉称英雄。”

    苻坚气急败坏,他不怕桓熙出营打仗,哪怕慕容恪、李威败上几场也无所谓,只要桓熙肯出来,总能找到机会反盘。

    当年慕容恪十战十败,到最后不也还是生擒了冉闵。

    可如果桓熙打定主意要与苻坚比拼国力,对着消耗,这场战争,虞国没有半点胜算。

    诚然,桓熙的补给线更长,因此,运粮的损耗也就更大,但是梁国的国力远在虞国之上,虞国注定只能狼狈退出河东郡。

    苻坚好一会才消了气,他无奈地对薛赞说道:

    “只希望慕容恪能够想到办法,将桓熙引出营寨。”

    安邑县,燕军大营。

    没能阻止桓熙与朱序会师,而今桓熙坚守营寨,不肯应战,这些事情都让燕军士气受挫。

    他们的心态不同于梁军与虞军。

    梁军是为了攻占河东郡,夺取盐池,虞军则是在保家卫国,梁国、虞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耐心,是燕国将士所不具备的。

    毕竟燕军只是为了救援虞国,不是图利。

    既然没有利益的引诱,眼见桓熙坚守不出,很多人便打起了退堂鼓,向慕容恪进言退兵。

    然而,慕容恪却不愿就此离去,他对众人说道:

    “陛下一日不曾下诏退兵,我便一日不会班师。

    “唇亡齿寒的道理,诸位想必也是知道的,慕容氏欲伸大义于天下,岂能坐视桓熙侵略河东。”

    众将尽皆默然。

    梁人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如今太原王坚持留在河东,也不知道这一战会僵持到什么时候。

    没有谁愿意与桓熙耗在这里。

    回到蓟县,抱着老婆孩子难道不好么。

    慕容恪当然也清楚众人的想法,他笑着说道:

    “诸君无需为了桓熙避战而忧虑,我如今已有法子引他出营。”

    众人闻言,无不精神一振,慕容臧忍不住问道:

    “王叔,究竟是何计谋?”

    此时集结在帅帐内的,都是慕容恪信得过的将佐,因此,他也没有打马虎眼,当然,也是为了提振士气,慕容恪侃侃而谈道:

    “桓熙得到朱序的增援,兵力大增,可是朱序来得匆忙,轻兵疾进,并未携带多少粮草。

    “此前梁军营寨所囤积的粮草,可供桓熙久守,如今多了三万骑卒,人吃马嚼,每日的消耗也随之大増。

    “桓熙单靠军营里的粮草,又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故而,我军可袭其粮道,桓熙如果不愿因为粮尽而退兵,则必须派兵出营,护卫粮道,这便是我们要等的战机。”

    将佐们听他这般说,尽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