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话是这么问,却根本没有给人回绝的余地,众将纷纷附议,其中就有河东太守吕婆楼的长子吕光。
吕婆楼并未出现在军营中,他负责留守安邑,却将其子吕光派了过来。
吕光很年轻,只有二十岁,可李威却不会轻视他。
在安邑城时,李威曾与吕光谈论兵法,最终被吕光的韬略所折服,又在军中见识过吕光的骁勇之后,李威清楚,假以时日,吕光必能在虞国军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一战,吕光也将成为李威所倚重的大将。
年轻又如何,桓熙当年跟随桓温伐蜀时,年仅十五岁。
慕容恪同样是十五岁从军,而慕容垂更是只有十三岁就开始随父出征,并且立下战功。
年岁的大小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标准。
李威主动移师,向安邑盐池西段的梁军大营靠拢,自然是因为时间并不站在虞国的一边。
他之所以要等到三天之后再拔营,并不是为了给被北方的燕军充足的休整时间,而是在等来自河套的消息。
一旦苻坚在银川击败了谢艾、邓遐,能够顺势南下威胁关中,李威便可以放心与桓熙僵持。
对于桓熙来说,盐池再怎么诱人,也比不得关西的安危重要。
桓熙必然会选择退兵,无需李威冒险与他交战。
李威只需要尾随在后,将桓熙礼送出境,便能够一举收复失地。
当然,一旦苻坚在银川战败,形势就将逆转,李威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与桓熙作战。
虽然嘴上说不能指望慕容恪,但如果真要是让李威对上桓熙,虞国获胜的希望还是得落到慕容恪与他驰援河东的五万步骑身上。
作为客军的燕人,才是这场梁、虞两国围绕河东郡展开争夺的胜负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