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86 行至襄阳(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桓熙确实已经离开了长安,在得知祖母死讯的第二天,便已经与桓济、桓虔先行上路。

    只不过虞国君臣不曾料想得到的是,河套地区名义上的主将虽然还是邓遐,但是谢艾实则已经秘密北上,当然,这个秘密注定隐藏不了多久。

    毕竟谢艾身为兵部尚书,却许久不曾露面,注定是要引人怀疑的。

    实际上,梁平老能发现的问题,桓熙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就是因为谨慎,所以凡事都得思虑周全。

    邓遐忠勇可嘉,但正如梁平老所评价的那样,也别指望他能有什么谋略。

    当然了,作为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将,只需要严格遵从军令,在战场上猪突猛进即可。

    桓熙之所以让邓遐镇守银川,统御胡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邓遐忠心可靠。

    只不过,让邓遐守河套,是建立在桓熙将要从河套地区出兵的基础上。

    让沈劲在蒲坂、高王进行战前动员,其一是为了迷惑苻坚,让他分不清自己的主力究竟是要进攻并州南部,还是北部。

    其二也是为了牵制虞国的部分兵力。

    如果不是孔宪病逝,桓熙还得是要前往河套地区汇合鲜卑、匈奴骑兵。

    既然如今自己不能留在关中,桓熙又怎么放心让邓遐独自统率胡骑。

    这不是怀疑邓遐的忠心,而是担心他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

    谢艾北上,名义上是作为副将,辅佐邓遐,但谢艾随身还携带了一封密信,一道手令。

    其中密信是桓熙亲笔所书,专程写给的邓遐。

    邓遐这个人,性子傲,桓熙如果直接了当的与他说,让他听命于谢艾,邓遐即便不敢违背,但是必然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难免会与谢艾生出摩擦,想要一争高下。

    因此,桓熙在信中回忆自己降服铁弗匈奴、河套鲜卑的不易,又提起谢艾过往的战绩,告知邓遐,让谢艾北上,不过是为他查漏补缺。

    当然,既然是查漏补缺,有什么事情,二人自然得商量着来。

    至于手令,则是留给谢艾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

    所谓关键时刻,也就是谢艾与邓遐的意见相左,而邓遐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时候。

    而手令的内容倒也简单:河套军事,皆委于艾,遐副之。

    谢艾能够被逼得拿出这道手令,必然是邓遐的想法有可能将三军将士带往危险的境地。

    此时,就不能再去顾及邓遐的想法了。

    即使邓遐心里不舒服,以桓熙的能耐与地位,有的是法子安抚他。

    可一旦河套失守,才是真正的悔之不及。

    桓熙这人,历来是分得清楚轻重的。

    当桓熙南下,谢艾北上之际,他的叔父桓豁也已经离开了洛阳,并先桓熙一步抵达了襄阳。

    如今留守洛阳的是桓温的部将毛穆之。

    毛穆之,字宪祖,小名虎生,是前豫州刺史,大将毛宝之子,起初以字行于世,又名毛宪祖,但是为了避讳桓温母亲孔宪的名字,于是又换回了毛穆之一名。

    所谓避讳,一避本朝历代帝王与皇后之名;二避长官及其父祖的名讳;三避圣贤之名;四避家中长辈之名。

    当然,较真来说,毛穆之的情况不属于其中四类,毕竟桓温虽然是他的长官,但也只需要避桓温父祖的名讳即可,如今毛穆之却在避孔宪的名讳,足以表明他的态度。

    至于他借此向桓温表忠,只因为毛穆之是前荆州刺史庾翼的旧部,曾担任参军一职。

    江州刺史庾冰死后,庾翼接管其兄部众,镇于夏口,又命其子庾方之留守襄阳。

    由于当时庾方之年幼,难堪大任,庾翼认为毛穆之才能出众,于是派遣毛穆之辅佐其子。

    在庾翼死后,庾家离开荆州,毛穆之就此归入桓温麾下,曾参与伐蜀一战,屡立战功,此后又随桓温北伐,被桓温留在洛阳辅佐桓豁。

    如今桓豁需要南下奔丧,代替他留守洛阳之人,也只能是毛穆之了。

    洛阳的三万降卒,如今早已完成了整编。

    虽然战斗力不是太强,但好在西侧的弘农郡有邓羌的三万精兵,东南侧的襄城郡有乐弘的一万部众,而桓温同样在洛阳西南侧的南阳郡留有驻军。

    毛穆之凭着三万将士,足以坚守到援军抵达。

    因此,桓豁才能够放心前去奔丧。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