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11 功大难赏(3/3)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才能成行。

    桓温之所以上表请求迁都,只不过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罢了。

    朝廷既然拒绝了桓温的提议,对于桓温为麾下将士请求的封赏,便要一一应允。

    就连王猛、邓羌也因为驰援有功,被超额册封为清阳县侯、临泾县侯。

    当然,真正引起争议的是如何封赏桓温的功劳。

    桓温收取洛阳一役,杀伤并不大,但政治影响却不容忽视,毕竟这是光复旧都,足以大书特书。

    尤其是击退燕国十万步骑,甭管杀了多少人,慕容恪被迫撤离洛阳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何况,桓温先后收取乐弘、周成、吕护三人的部众,光复襄城、颍川、河南、弘农四郡,若是不加以重赏,只怕难以安抚楚国军民。

    经过数日的讨论,会稽王司马昱接受王坦之的建议,在保留桓温大司马一职的情况下,加授桓温为录尚书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同时,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免去桓温都督交、广二州军事的权力,改授其司、并、冀三州军事,身兼司州刺史,赋予桓温名正言顺统治洛阳等地的权力。

    但是这项任命,注定不能让桓温满意。

    看似赋予了桓温军政大权,但是桓温不可能放弃在地方上的权力,主动来到建康,入朝为相。

    至于以交广二州兵权,换取司、并、冀三州兵权。

    且不说司州,也就是洛阳等地,如今已经被桓温占据,而并州、冀州,则在虞、燕两国手中。

    莫非桓温还能靠着东晋授予的并、冀二州兵权,操控虞、燕两国。

    因此,朝廷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付出,就要夺走桓温在广州、交州的兵权。

    王坦之的算盘珠子都已经拨到了桓温的脸上,桓温又怎会上他的当。

    可以想见,当朝廷使者前往洛阳宣旨的时候,桓温必定推辞不受。

    毕竟桓温总不能在恩旨上挑着对自己有利的接受,不利的推辞。

    当然,这也就是王坦之的本来目的,光是保留大司马,加授录尚书事,委以军政大权,封赏不可谓不重,足以堵上悠悠众口。

    光复旧都的赏赐,是桓温自己推辞,而非朝廷吝啬,不予封赏。

    关于桓温封赏的讨论才过去不久,桓熙的奏表同样送来了建康。

    桓熙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由陇右送往江陵,再由使者乘船,顺江而下,自然也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

    与桓温相同,桓熙也提出了一个必定会被朝廷拒绝的建议:希望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之人全部迁回北方,以充实洛阳及周边郡县。

    这项建议引得众人哗然,褚太后在群臣的激烈反对之下,自是一口回绝,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也因此,对于桓熙给麾下将士的请赏,朝廷并未设置阻碍。

    公卿大臣们阻扰的是桓温、桓熙父子二人的封赏,他们每前进一步,就距离谋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虽然桓熙收取河西鲜卑,就实际战果而言,远比桓温更丰盛。

    但一个只是平定叛乱,另一个却是光复旧都,收取司州,二者的功劳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桓温功大难赏,所以需要耍些心眼。

    而桓熙这点功劳,本就无需重赏。

    因此,褚太后与群臣稍作商议,决定加授桓熙使持节、侍中,对于桓熙来说,只不过是虚衔。

    至于梁国军民为桓熙请求的西域都护一职,则不出意外的被拒绝了。

    不过褚太后还是顺水推舟,答应桓熙的请求,册封其继子桓寔为代王。

    今天只有七千,大家晚安。

    (本章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