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206 河套布置(1/2)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第209章 河套布置

    翻越陇山,即是关中。

    这条道路桓熙已经走过许多遍了,每一次,都有邓遐陪伴。

    今天也不例外,桓熙与邓遐一前一后走下陇山,桓熙突然问道:

    “应远,你追随我有多少年了?”

    邓遐不假思索道:

    “自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梁公兼任益州长史,蜀郡太守以来,末将侍奉梁公已有八年。”

    桓熙点点头,感慨道:

    “八年,弹指一挥间,这些年来,你我二人形影不离,桓某已经做了父亲,而应远如今也步入了壮年。”

    古人以三四十岁的年纪为壮年,邓遐二十出头追随桓熙,如今已年满三十。

    桓熙以形影不离来形容二人的亲密关系,倒也没有说错,在他组建郎卫之前,一直是邓遐贴身保护他。

    无论桓熙是往建康接受梁州刺史的任命,还是离开关中,前往江陵完婚,都是邓遐陪伴着他。

    每逢征战,邓遐更是作为先锋大将,从未缺席。

    邓遐坦诚道:

    “不瞒梁公,八年前,末将被梁公讨要到麾下时,内心其实多少有些忧虑。”

    桓熙并不生气,他笑道:

    “但你终究留在了我的身边,与我朝夕相处。”

    邓遐当初之所以担忧,桓熙心里其实也清楚,自己彼时还是少年,而桓温春秋正盛。

    一旦桓温高寿,而桓熙迟迟不能掌权,邓遐跟在桓熙身边,必定难有作为。

    同时,邓遐是一员战将,以勇锐取胜,就怕熬到桓熙掌权时,一身气血早已衰竭,不能为自己博取功名,为子孙挣下富贵。

    邓遐坦诚道:

    “末将当时是楚公的部将,楚公有命,即使不愿,也当遵从。”

    桓熙颔首,明知故问道:

    “应远可曾后悔?”

    邓遐展颜笑道:

    “如今只恨投效太迟,落后于人。”

    邓遐所指,自然是落后于最先追随桓熙的郗超。

    山路上,回荡着桓熙爽朗的笑声。

    待行至山脚,桓熙与邓遐依依惜别,苦笑着叹息道:

    “不曾想,我与应远,居然也会有分开的一天。”

    邓遐同样难忍离别时的愁绪,红了眼眶:

    “末将不能侍奉左右,还请梁公务必保重身体。”

    二人别过之后,桓熙自领近卫义从与关陇突骑回师长安。

    而邓遐则统率乞伏骑兵与百保鲜卑前往银川。

    今后他也将留在银川,负责百保鲜卑操训的同时,镇守西套草原。

    桓熙在离开凉州以后,听说了包括桓温光复洛阳在内的许多消息,但最让他重视的,还是苻建控制了代国。

    过去,有代国在侧,苻建难以二度入侵河套地区。

    如今代国臣服,不仅增长了虞国的实力,河套也不再安全。

    桓熙不可能和过去一样,委派文官镇守银川,必须要有一名大将,能够在苻氏入侵时,稳住局面,等待援军。

    无论是对桓熙的忠诚,还是在匈奴、鲜卑部落中的威望,邓遐都是不二之选。

    况且桓熙还准备以邓遐统率百保鲜卑,若是换了他人坐镇,难免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此时,梁国工部尚书车胤已经被调往银川担任右辅一职。

    过去,银川单于台真正管辖的也就只有生活在西套平原上的铁弗匈奴,因此,派遣一名左辅即可。

    可随着桓熙将鲜卑破多兰部、乞伏部,以及百保鲜卑的家眷先后迁往西套平原,这里不再是地广人稀的景象,也就需要增派一名右辅与左辅索遐共同管理单于台的日常事务。

    车胤才学出众,深得桓熙看重。

    他出自官宦之家,年少时家道中落,买不起灯油,于是就在夏夜里去捉萤火虫,借着微弱的光亮发奋读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里的十二字,就是在讲车胤的故事。

    此前被桓熙迁往河套地区的鲜卑部落已经由索遐、车胤妥善安置。

    其中,鲜卑破多兰部的六千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