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一来燧石与转轮齿轮摩擦出火星,而后通过外开的风孔与氧气和内部伸出的引火线发生燃烧。
转轮与燧石镶嵌于枪身,防止淋雨后变得潮湿。
发火装置与填装弹药的位置处于正好一下一上,这是考虑到了火焰燃烧朝上,两者之间只开了一道不大不小正好的细小圆孔,即为火药燃烧爆炸提供了氧气以及提供了引火线探头的位置,又可以有效防止爆炸的冲击一味从圆孔中冲击,造成炸膛现象。
而在历史上早期的燧发枪,依旧是依靠枪口填装弹药,大大拖延发射时间,这一点是唐溪东最不能容忍的。
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枪身开一道横向槽口,而后槽口上下两端剔出一个精巧的推拉轨道,打造一小段能够前后推拉的枪管,推开后填装火药和弹珠,拉合后,整个枪身处于密封的整体状态。
这一部分是最耗费心力人力的地方,推拉装置太过于精细,唐溪东不得不费尽心机,确保工人既能打造出又能保证数量和质量。
为此,唐溪东将整个燧发枪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枪托包括燧石打火的部位,第二部位就是填装弹药的部位,第三部分则是枪管。
三段之间,分别用卡扣和丝扣连接。
考虑到军队需要的燧发枪不是少数,唐溪东在匠作坊制定了标准化流水线式制作工序。
分组进行枪身零件的制作,所有零件尺寸,用专用工程尺进行衡量。
最难的填装弹药的推拉卡槽,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打造枪管,第二步切割后,制作卡槽和推拉枪管。
在没有车床的此时,只能人力一点一点手工打造,好在唐溪东专门派人打造质地坚硬的锉刀出来,让效率有所提升。
而对于枪管,唐溪东也将膛线这个东西做了出来,膛线的制作相对来讲最是简单,因为能够钻孔枪管的车床,唐溪东还是懂得的,既然懂那肯定就要制造出来,当车床制造出来之后,以前最费时费力的枪管制造,反而变得最简单,而且是有膛线的枪管。